▓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烏茲別克斯坦面積僅占中亞的11%,人口卻占中亞的一半?

2020-12-10 07: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字號

原創 環球情報員 環球情報員 收錄于話題#中亞洞察4個

中亞人口最多的國家

作者|德克薩斯紅狼

責編|Thomas

烏茲別克斯坦是世界上僅有的兩個雙重內陸國之一(另一個為歐洲的列支敦士登),不但自己為內陸國,其鄰國也都為內陸國。

▲雙重內陸國(紫色),其鄰國也都是內陸國

雖然雙重內陸國的性質限制了其發展,但烏茲別克斯坦的人口數量卻是中亞五國中最多的(約3300萬人),約占中亞人口的45%,將近一半。但是,烏茲別克斯坦的國土面積卻只占有中亞的11%(45萬平方千米)。

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不但是中亞人口最多的城市(約250萬),而且塔什干所在的費爾干納盆地,也是整個中亞人口最為稠密的地區。

▲中亞各國的面積、人口和人口密度情況

哈薩克斯坦的面積雖然占中亞的68%之多(272萬平方千米),但人口卻只有1800萬,大大落后于烏茲別克斯坦。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烏茲別克斯坦能用那么少的土地養育中亞最多的人口呢?

▲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的天際線

一、天選之地

烏茲別克斯坦大約有80%左右的領土為平原。這些平原主要是一望無垠的荒蕪沙漠,難以定居。國民主要居住在東部群山環繞的山谷-費爾干納盆地之中。

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交界處的費爾干納盆地,是一個長約300公里、寬約70公里,夾在群山之間的三角形谷地。

▲費爾干納盆地地形圖

該處周圍是常年積雪的群山,盆地里遍布由積雪融化而成的河流,中亞第一長河-錫爾河也在此匯聚而成。不僅為農業灌溉提供了基本條件,也為人口增長提供了必要的水源。費爾干納盆地主體部分正好為烏茲別克斯坦所占有。

烏茲別克斯坦西部,靠近土庫曼斯坦的邊境還分布著另一條重要河流-阿姆河,是中亞水量最為豐富的河流,阿姆河下游形成一片三角洲,最終流入咸海。

中亞地區深居內陸,最大的氣候特點就是干旱,因此在有充足水源的地方,往往也就有發展農業文明的基本條件。

▲費爾干納盆地

農耕定居式文明的出現,使得烏茲別克人能夠獲得大量且穩定的食物供給,而這往往是促進人口增長的重要條件。

從中亞的地貌上來看,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域(河中地區)以及費爾干納盆地是中亞自然條件最好的地域。與其相比,中亞其他地區則充斥著沙漠、山地和干燥草原,并不利于人口大規模定居。

▲河中地區與費爾干納盆地位置

河中地區和費爾干納盆地發展農業的歷史也相當悠久。當地灌溉農業與中亞其他地區相比,一直處于一個較為發達的水平。

不過,烏茲別克人并不是在這里最早生活的民族。由于中亞民族遷徙頻繁、戰亂此起彼伏,中亞南部更是多個族群的激烈碰撞之地,鮮有單一民族能在當地長時間占據統治地位。

從公元前五六世紀起,中亞淪為多個異族之手,最終伊斯蘭化的突厥人融合了其他民族,逐漸占據主導地位,且在其基礎上形成了四個突厥人的“斯坦”國家(除塔吉克斯坦外)。

二、從游牧走向農耕

蒙古人在13世紀崛起后,自然條件甚好的中亞南部迅速淪為他們的牧場。經過長時間共處,當地操波斯語、突厥語的族群逐漸和蒙古人融合,形成了烏茲別克、哈薩克等族群的雛形。15世紀起,烏茲別克民族逐漸形成。

在進入中亞南部之前,烏茲別克人還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游牧民族。進入費爾干納盆地后,他們的社會經濟形態也發生了重大的改變。費爾干納盆地和河中地區自古以來便是綠洲薈萃之地,灌溉農業極為發達。

▲烏茲別克斯坦占有費爾干納盆地的主體部分

隨著遷入當地的烏茲別克人越來越多,放牧的草場越來越少,森林也被大量破壞。受此影響,一些善于改變的烏茲別克部落開始學習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方式,逐步從游牧走向定居。到17世紀末,大部分烏茲別克人都已選擇農耕作為謀生手段。

▲重建烏茲別克人國家的昔班尼

除了農耕外,河中地區位于歐亞大陸交通要沖,自古以來當地便有經商的傳統,對外開拓進取,從事貿易活動。

烏茲別克人進入河中地區后,也隨之養成了經商的風俗。當時,他們遍布中亞及其周邊各地。清代時,已有為數不少的烏茲別克人前往新疆經商,并與當地居民通婚定居下來。

16-19世紀期間,烏茲別克人在中亞南部確立統治地位后,進一步同化了當地原有居民,逐步從游牧轉向農耕定居的民族,并先后建立起以烏茲別克人為主體的希瓦、布哈拉、浩罕三大汗國。

在這三大汗國存續期間,烏茲別克的社會十分繁榮,給人口增長創造了十分有利的基礎。

▲19世紀末期的烏茲別克人

三、白金之國

19世紀沙皇俄國的大舉南侵,迅速兼并了中亞。俄國人在當地推進的工業化,使得中亞地區逐步從一個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大多數農村勞動力也因此開始向城市和工礦地區集中。

俄國在烏茲別克人居住地確立統治后,積極推行土地國有化。一方面俄國強力剝奪烏茲別克人的農場和牧場,另一方面還實行鼓勵移民到中亞的政策。

▲反映沙俄對中亞征服的畫作

1861年,俄國廢除農奴制后,大批獲得人身自由的農民選擇來到中亞定居。1871到1917年間,從東歐遷往中亞北部的俄羅斯農民就高達163萬余人。

大量外來人口的遷入,不但帶動了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同時也迅速充實了當地人口。20世紀20年代,蘇聯在當地進行了土地改革和水資源改革,使得貧困農民的生活條件有了明顯好轉,降低了人口死亡率。

▲棉花的廣為種植,使得烏茲別克斯坦獲得了“白金之國”的美譽

中亞地區氣候干燥、晝夜溫差大、灌溉發達、土壤肥沃,適合棉花的生長。當棉花于1884年在烏茲別克斯坦順利引種后,使得棉花種植業在中亞迅速普及開來。

烏茲別克斯坦不但是蘇聯境內的主要棉花生產基地,也是重要的農業基地,當地生產的水果、蔬菜也能提供莫斯科等大城市。

▲蘇聯時期中亞對阿姆河、錫爾河的大規模利用,導致了咸海的干枯

在蘇聯時期,烏茲別克斯坦的發展資金有三分之二都由蘇聯中央提供。二戰中,大量工業企業和技術工人遷往中亞大后方,烏茲別克斯坦從中獲益頗豐。到蘇聯解體前,烏茲別克斯坦已經有了較為健全的經濟體系,冶金、石油天然氣、機器制造業等門類得到了迅猛的發展。

在中亞五國中,除了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兩國油氣資源分布較少外,其他三國都有著豐富的油氣資源。相比農業而言,油氣帶來的經濟利益要更高,油氣工業區附近也往往集中著大量的人口。

伊斯蘭教主張多生多育的傳統和蘇聯推行的“母親英雄”“光榮母親”鼓勵生育的政策,也對中亞人口增長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1939年時,蘇聯國內烏茲別克人總共408萬人,到1989年,烏茲別克人已增長至1414萬人。

▲烏茲別克斯坦1950年-2008年的人口增長(單位:百萬)

四、人口數量超越哈薩克斯坦

其他中亞四國與烏茲別克斯坦相比,則有著十分顯著的發展劣勢。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兩國群山環抱,鮮有能大規模開發利用的平原。

▲中亞的地形圖

土庫曼斯坦的國土80%以上為沙漠,除了人工開鑿的卡拉庫姆運河和阿姆河兩岸外,其他地區難以定居。哈薩克斯坦位于中亞偏北,氣候寒冷,宜居的土地較為有限。這些因素都制約了其他四國的人口上限。

▲中亞的人口密度圖,人口主要集中在費爾干納盆地和河中地區,均位于烏茲別克斯坦境內

烏茲別克斯坦盡管擁有更好的自然條件,但哈薩克斯坦土地面積更廣,再加上由于地理位置與俄羅斯接近,因此有大量的俄羅斯族遷入該地,哈薩克斯坦的人口數量在1976年之前,一直是中亞五國中最多的。

▲俄羅斯族一度成為哈薩克斯坦人口最多的民族

不過,哈薩克斯坦在蘇聯時期卻也遇到了不少問題,導致其人口優勢在1976年被烏茲別克斯坦反超。

20世紀初時,哈薩克人大多還處在游牧社會,因此蘇聯強制推行的“居民定居化”的政策,導致了大量牧民和牲畜非正常死亡。據學者研究,當時哈薩克斯坦可能因此損失了上百萬人口。

相比之下,烏茲別克人在此前就已基本完成農耕定居化,因此影響幅度較小。二戰后,受到蘇聯政府的號召,為了鞏固對中亞的統治,大量俄羅斯移民前往哈薩克斯坦墾荒定居。蘇聯的人口遷移政策給中亞帶來了大量知識分子群體,促進了當地國民素質的提高,也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

大量的俄羅斯族移民也一度改變了當地民族結構,俄羅斯族一度成為哈薩克斯坦境內的第一大民族,占總人口的42%之多。哈薩克斯坦也從一個落后的游牧區逐漸成長為蘇聯內部重要的糧倉和工業基地。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族為避免迫害也大量出逃,哈薩克斯坦人口增長率在20世紀末不斷下降,人口數量甚至在20世紀的最后十年出現負增長。

▲俄羅斯族在1959年占哈薩克斯坦的42%,下降到2014年的21%

1990年,哈薩克斯坦人口約為1645萬,然而隨著人口的流失,2002年人口數量下降到1488萬。到2018年,其人口總數僅恢復到了1828萬。

而烏茲別克斯坦的人口在1976年超越哈薩克斯坦后,人口增長率一直保持在高水平,到2018年已經擁有3300萬人口,拉大了與哈薩克斯坦的人口差距。坐實了“中亞人口最多國家”的寶座。

▲烏茲別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的人口數量對比,哈薩克斯坦的人口增速停滯不前

長期作者|德克薩斯紅狼

文史作家|近現代世界政治與歷史研究方向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全文完)—

本文系 “網易新聞 ? 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

簽約賬號「環球情報員」原創內容

未經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原標題:《烏茲別克斯坦面積僅占中亞的11%,為何人口卻占中亞的一半?》

閱讀原文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宁县| 南郑县| 应城市| 丹凤县| 襄汾县| 志丹县| 常山县| 绥德县| 乡宁县| 云霄县| 竹山县| 盐亭县| 府谷县| 镇远县| 南投县| 秦皇岛市| 亳州市| 江川县| 固原市| 城固县| 丘北县| 罗田县| 莱芜市| 襄城县| 邵阳县| 若羌县| 榆林市| 习水县| 神池县| 威宁| 光山县| 荔波县| 新乡市| 光泽县| 隆林| 镇坪县| 泸水县| 宁海县| 清苑县| 修文县| 永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