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汕頭這座百年華僑豪宅有多大?開關窗就得一整天
葉克飛
走進前美村村委會,本打算借個衛生間,結果卻很驚喜。
大門圍墻上方的紫色繁花,配上斑駁墻身本已好看到不得了。小小的正門,兩側方柱向上延伸,門檐上方的橢圓雕花與彩色山墻也是滿滿民國風。
可這些都只是“開胃菜”,走進去才發現,這是一個二進院子。頭一進只有庭院,第二進的大門上方,寫著“三廬”二字。
這道門融合了各種時代和異域元素,拱門加上“三廬”倆字是典型中式風,門上雕刻和兩側的柱子又是典型歐式風。最搶眼的是墻上的瓷磚圖案,一塊塊拼貼上去,乍看有點東南亞風,可花飾紋理看起來又很歐洲。
我忍不住對站在門口的村民說:“你們這是中國最美村委會了吧?”他笑笑,讓我進去看。
第二進是一棟兩層小樓,三面而立,與院門院墻一起圍著小院。小樓的木制大門十分陳舊,二樓的木花窗也已斑駁,但一塊塊玻璃倒是保存完好。
這棟“三廬”于1920年落成,西洋玻璃在當時還是稀罕物,不但價格高昂,在鄉鎮更是有錢也買不到。但這可難不倒富甲一方的前美村陳氏家族,他們選擇在歐洲進口玻璃和瓷磚,甚至斥巨資專門挖掘一條從韓江入海口一直到村前的運河,用于疏通轉運。

三廬正門 本文圖均為 葉克飛 攝
讓我驚訝的是窗戶之多。一般的房子,窗戶多是點綴,一面墻上開幾扇窗已足夠,可“三廬”這棟小樓,除了幾根承重墻柱之外,其他墻面上全是窗。
看我抬頭望窗,一旁的村民說,“這還是少的呢,你買門票進去看,整個陳慈黌故居的房子都是這么多窗子!”
難怪有個傳說,當年陳慈黌興建大宅,為了讓空氣流通,專門有個傭人負責開窗關窗。這位傭人每天清晨就開始開窗,開完了就開始關窗,等到所有門窗都關好,天也就黑了。
富甲一方的前美陳氏
村委會所在的“三廬”,只是前美村的一個小小部分,作為書齋與會客之用。這個位于廣東汕頭市澄海區隆都鎮的村落,因有“嶺南第一僑宅”之稱的陳慈黌故居而聞名。
始建于1910年的陳慈黌故居極其宏大,共有廳房506間,面積達2.54萬平方米。它的建筑中西合璧,以傳統“駟馬拖車”糅合西式洋樓,點綴亭臺樓閣。
所謂“駟馬拖車”,是潮汕民居的傳統建筑特色,指整個建筑格局就像四匹馬拉著車子。它以大院套小院,以大屋拖小房,加上巷道、樓梯、通廊甚至屋頂的人行道,形成一個迂回曲折、結構復雜的住宅網絡。

房舍立面設計中西合璧
清末以降,潮汕地區出洋者眾,華僑返鄉興建大宅更是不惜成本,所以當地有“京華帝王府,潮汕百姓家”之說。
前美村的聚居史可追溯到元朝末年,陳氏家族遷居此處則在清朝康熙年間,肇基祖為陳慧先。資料記載,前美陳氏原本世居福建泉州,因避亂于元末遷居潮汕地區,后來陳慧先移居前美,從此開枝散葉。
陳慧先的次子陳廷光于康熙年間中舉,也曾為官。不過到了清末,宗族勢力此消彼長,陳慧先長子陳廷弼這一支人才輩出。
陳廷弼的七世孫陳煥榮,人稱船主佛,是潮汕陳姓赴港打拼的先驅人物。他于1851年在香港創辦“乾泰隆”商行,主要經營大米進出口,兼營中國土特產,遠銷南洋各地。
陳煥榮為人慷慨,急公好義。他的長子陳慈黌承繼父業,更是目光敏銳,早早看出機器時代必將取代舊時手工業,于是及時淘汰原有的“紅頭船”航運業務,1871年于曼谷創辦陳黌利行,利用泰國大米資源,建立機械碾米廠,專營進出口貿易。直至今天,陳氏家族仍是泰國望族。
61歲那年,陳慈黌將生意交給后人打理,返鄉定居。他捐資修橋鋪路,建設新學堂,并興建大宅。此后幾十年間,陳慈黌及其后人陸續建成了郎中第、壽康里、善居室和三廬等。收取門票的“善居室”,就是整個前美村里規模最大、設計最為精美、保存也最為完整的一座宅院。
迷宮般的善居室
從村委會走向善居室,會經過郎中第和壽康里等大宅,既有中式大宅門和古樸雕花,又有西式浮雕或瓷磚圖案裝點。
最喜歡一條名叫“明道”的巷子,巷口大門是古樸青磚配灰瓦,還有南粵特色的彩色磚雕。走進去也是灰瓦飛檐,一派中式古風,墻身上卻是西式拱窗,大門更是貼滿西式瓷磚,看起來卻相當和諧。
郎中第是陳慈黌為紀念父親陳煥榮所建,建筑多達四進,居中和兩廂是平房,外圍則是兩層西式騎樓,四周有天橋相連,房舍達到126間。壽康里的興建時間晚于郎中第,格局與之相似,房舍達到95間。這種格局的好處是內低外高,形成一個城寨式庭院,有防御功能。

郎中第的庭院,擺著一個陳舊的籃球架
走過這些大宅和巷弄,再繞過一個巨大的荷花池,眼前便是善居室。
進門后是一個大大的廣場,兩層洋樓搭配東西廂房,是“駟馬拖車”里的“車”。沿廂房旁巷弄而入,則是大院小院一個接一個的“駟馬”。
走進其中一棟自成一體的二層洋樓,“口”字形的樓體四面包圍著一個清幽小院。建筑內部同樣中西合璧,陽臺和廊柱等大量使用大理石,室內則使用從歐洲購置的瓷磚作為地板和墻磚。
二層走廊四通八達,有紅磚人行道延伸至周邊房舍的樓頂。站在二樓平臺上放眼望去,一片灰瓦房頂錯落,有與天邊云朵相接的錯覺。整個善居室總共有202間房舍,院落巷道彼此互通,大白天走在里面都覺得暈頭轉向。盡管它僅僅向游客開放一部分,但兜兜轉轉走下來也需要大半個小時。若是加上郎中第和壽康里,走馬觀花也要一兩個小時,可見豪宅之大。

善居室的巷道之一
作為僑房,難免人去樓空,如果一直空置,再大的豪宅也會變成廢墟。善居室的做法是開辟了多個博物館,有潮汕新娘館、木偶館、潮劇館和潮汕工夫茶館等,還有許多傳統手藝人進駐。如此以用代養,也讓老建筑不再衰敗。
雕花“博物館”
無論善居室、郎中第還是壽康里,窗子都是特別搶眼的存在。
相比傳統南粵大屋的小窗子,陳氏族人顯然吸收了西方現代建筑的元素,力求采光和通透,加上豐厚財力支撐的無限玻璃供應,在這些百年前的大宅里裝了數不清的窗子。
那么,前面提到那個“專門負責關窗的傭人”的傳說又是不是真的?有人計算過,當年的門窗開關并不容易,廳堂里的窗子開關一次起碼要一分鐘。僅僅善居室的202間房舍,就有六百多個門窗,加上走來走去的時間,一個人完成起碼需要十小時,從清晨忙到天黑還真不是吹噓。而且這還只是善居室的耗時,郎中第和壽康里又得專人干活。
比窗子更吸引我的是門窗上方的雕花。在善居室里,幾乎每個獨立門窗上方都有雕花,更驚人的是,它們竟各自不同。

窗子上的雕花
這些雕花有濃郁的西式風格,各種花紋和幾何圖形,呈現著古樸滄桑的美感。它們也時有中式元素,比如花鳥蟲魚。
除雕花之外,進口彩色瓷磚也隨處可見,斗拱與檐壁成為工匠們運用瓷磚的炫技場,居然也全無重復。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包括善居室、郎中第和壽康里等在內的整個陳慈黌故居,居然連一張設計圖紙都沒有。
這個細節顛覆了我對舊時大宅的認知。在南粵僑鄉,僑胞返鄉興建大宅是常態。但無論開平碉樓還是臺山洋樓,讓西方設計師出圖紙,帶回來按圖紙興建都是常態。也有人退而求次,在廣州或者上海等地聘請設計師。可陳慈黌故居的興建,居然沒有設計圖紙,陳氏族人中也無建筑師出身者,連工匠都是從四鄉聘請而來。

雕花細節
結果,跨度長達數十年的陳慈黌故居建設,基本模式居然是這樣的:主人(還不止一個主人)四處溜達,今天說這里要搞搞,明天說那里要弄弄,如果建好了覺得不好看,就推倒重建,反正有的是錢。
工匠們也開啟了一場競爭。東主給了他們最好的材料,比如那個時代最稀罕的進口彩瓷,他們也利用這些材料,傾注了所有智慧。據說,他們工作時都會以布幕遮擋,防止互相干擾模仿,只求博得主人喝彩。也正因為這場競賽,才讓這里的雕飾無一相同。
有人說,陳氏家族的豪宅興建,本質上也是對家鄉的反哺。他們沒有將工程交給外來的專業人士,卻把機會給了鄉里工匠,既給他們提供了空間,也為他們開拓了視野。
在前美一帶,有“梅座山下好乘涼”的俗語。“梅座山”的“梅”指陳慈黌之子陳立梅,“座山”即大富人家,說的就是有了陳慈黌家族的關照,前美鄉親都會得到好處。當年前美鄉親要出外謀生,可以免費搭乘陳黌利行的輪船。到了泰國曼谷,也可以去陳黌利行做工。如果想另外謀取職業,陳慈黌家族也會盡力扶持。
樂善好施之外,篤信風水的陳氏家族也在風水中尋得“善”字真諦。舊時大戶人家的宅院都講究結構對稱,可在前美村,宅第后方都故意缺一角。
之所以如此設計,是因為陳氏家族堅信世間無完美之事,寧愿“美中不足”。當年陳慈黌馳騁商場時,名下僅船只就有一百多艘,但編號僅至99,也是取這個意思。
風水之說,若是用來一味迷信,當然不可取,但若用來一心向善,倒也不是壞事。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