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沒有圍墻的公園·回聲|“公·園”里的自然與相遇
攝影展“公·園”自9月26日起在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展出,本周即將落下帷幕。參展作品有兩個來源:一組是大多數來自上海本地的視覺和聲音藝術家,包括btr、蔡冬冬、弗搭界小組、甘瑩瑩、顧錚、郭盈光、陸元敏、鳥頭、徐杰、許海峰、薛寶其、嚴懌波、殷漪和朱浩;另一組是澎湃新聞(www.kxwhcb.com)城市漫步欄目“沿蘇州河而行”年度項目的策劃者和志愿者,他們中有都市上班族,也有剛畢業的學生,組成了“沒有圍墻的公園”單元。也許我們可以把這些視角各異的作品,看做一種記錄儲存技術所構成的自然,這樣一來,進入“公·園”,如同進入一座公園,進入一個浮動著異質共生的顆粒的生態環境。
投身公園
在“公·園”里,熟悉的日常城市空間產生了變形。被切割出的范圍,產生了遠近各異的感知距離,公園變成了一個被多方賦義的對象、一種聯結記憶和自然的媒介。投入展覽空間,便激活了其中的視線行列。
在參展影像中出現的公園,很多是上海城區范圍內的居住區公園,不是郊野公園,是近在手邊的綠地和公共開放空間,它們的功能是讓人在工作之余獲得喘息和再生。在地理版圖和心理規劃上,這些公園提供了一個中間地帶,調節著居住、工作和商業活動的節奏。

“公·園”展覽中涉及的上海市范圍內的公園 本文圖片均為 徐亞萍 攝
在上海,逛公園是便利的。據報道,2020年上海城市公園總數會達到400座,每個人都能擁有8.5平方米的公園綠地面積。這個面積不是財產,只存在于造訪者的足下。
投身公園,意味著從工作和消費中逃逸。“沒有圍墻的公園”中的一件作品是《蝴蝶灣午休:一個上班族的秘密》,作者浮力大觀察到蝴蝶灣在一天中的人流變化和使用方式,而午休時間的公園尤其適合上班族用來“透氣”,他們可以在這里聽耳機、背書、運動、午睡、瑜伽、發呆,綠地和公園提供了一個“放下內心的圍墻”的緩沖地帶。于是公園對于都市職員而言,尤其是一個容納“后臺的我”的空間,脫離機械理性,恢復直覺。將身體臨時放置在公園,也是為它尋找一個新的語境,獲得一種新的身份。《Re·Public公園》的作者619看到,公園擁有重塑關系的中介能力,在植物、動物面前,“每個人都是一樣的”,不分長幼。
夢
投身“公·園”這個展覽的空間,造訪者也能試著從生產和消費中逃逸,似乎和投身公園一樣,也是在技術創造的自然中,重塑與世界的關系。
公園本身擁有夢的特性,因為它讓種種不相關的人和非人共同存在,于是將公園作為角色的作品,也讓訪客身處夢中。甘瑩瑩在“無名之地”系列中,用轉瞬即逝的疊加光影,模仿夢的經驗,水面暗影承接樹葉間的縫隙漏下的光彩,棄舟似乎粘在鏡面上,而鏡面則是鑲金的云層表面,云層又在另一個映像中被轉化成漣漪——隨著腳步移動,這些倏忽的意象在造訪者的知覺中不斷轉化、連成一片。

甘瑩瑩“無名之地”系列
公園的空間,讓浮動易逝的意象和潛伏記憶在這里聯結。btr在《聚2020》中,為這種功能提供了一種文字解釋:“公園適合出神。如現實世界的緩沖地帶,人們暫時進入另一種時間??梢酝O履_步,感受地鐵穿越地下的微妙震動;或怔怔地望著荷花盛開的湖,感嘆自然給予人的具有安慰效用的確定感;可以且歌且舞、理發、奔跑,也可以捕光捉影,談笑風生。眾生相是無盡的清單,也是時代的印象?!?/p>
于是展覽中的作品構成互文,引導我們在夢中穿行。
蔡東東《垂柳》以錯置的方式,描摹夢的經驗。這其實是一張順時針旋轉90度放置的黑白照片,卻借此顛倒了日常的視覺秩序。被大風吹得脫離了地心引力的柳枝,由于置放方向的調轉,回歸了重力作用,但物理邏輯本身卻已經被否定了。

蔡東東《垂柳》
從入口開始,一直到展覽三樓,訪客途經各個視覺序列,不同的畫框比例、影像材質、風格節奏,造成遠近大小的失調變形和沖擊,將展覽空間中的游走,變成感覺意象不斷升騰破裂的連綿不絕的體驗。
姿態
出現于公園中的姿態,也有種失調變形的風格?,F代社會的人,被技術和生產的機械化、標準化流程扭曲重塑,我們的身體姿態再也不是純粹天然的樣子,而影像收容了這些姿態。人在公園中可以放松自己,于是身體有意無意地通過各種姿態表達不可見的經驗。比如在btr的視頻裝置《分開聚眾》中,一個人在地上爬,引起貓的關注。
“公·園”如同姿態的百科全書,從中可以看到種種或典型、或怪癖的動作。相比標準化的都市禮儀,失之規范的“癥狀”在這里集中。視覺文化研究者應該將它們當做分析的對象,當做書寫潛意識的象形文字,從中解碼社會的秘密。
“沒有圍墻的公園”單元中,陳鑫培用《在公園中,浮生一夢》的六種樣本——嬰兒車里的孩子、玩游戲玩捉迷藏的小朋友、終年操勞工作的園林工、遛狗的退休中年大叔、扶著輪椅踱步被保姆照料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拄著拐杖的長者——勾勒出現代人姿態的歷時性。

btr《分開聚眾》:爬行
公園這個自然,以及其中的鍛煉、歌唱、舞蹈、書寫、交往,被置于記錄技術的觀察范圍內。而觀察和見證的姿態本身,也被影像和聲音保存下來,進入我們感知取景框的景深。在展列的語境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公園中的動作,展覽本身為我們展示了一些打開公園的游戲結構。
比如攝影家陸元敏的《游園》,似乎是一種鉆入洞穴的撈取過程,獨特的淺景深和邊緣失光暗角的構圖,構筑了撈取的長度。辨認圖像的焦點,就如置身一個人的瞳孔,透過他的虹膜向外探知,或者身處一個攝影機的暗箱,光圈也在視野中在場。照片的內容需要定睛的觀看姿態,投入對焦的時間。

陸元敏《游園》
薛寶其的“讀書熱”、“獨生子女”、“夕陽贊”這三組照片,是他在過去四十年間,在自家附近的復興公園捕獲的。在我們目光和腳步的挪移中,成組的圖像構成連續的蒙太奇。在影像間重復的“閱讀”動作,占有感知域,指向當時集體的渴求。

薛寶其“讀書熱”系列
距離
“公·園”里的藝術裝置也用公園做尺子,測量個人與時代之間的關系。
在殷漪的《為了告別的聚會》中,緊密和距離相互轉化,構成一種用來認識歷史的辯證方法:個人不僅是歷史的無名參與者,也在當下旁觀歷史中的自己。十張紅色椅子圍坐于一張回轉餐桌,在自動旋轉的桌面上擺放的,不是菜肴,而是八只封閉在玻璃罐中的揚聲器,以及黑白照片相框。透過照片的過濾和聲音的變形,缺席的聚餐者在一個想象的空間中出現:50年前的年輕人簇擁著上山下鄉,50年后的他們已經變成老人,在魯迅公園集體歌唱。在歷史中,個人的身體是被動的,取決于時代的調遣,而公園善意地敞開,回收蹉跎的身體、安放無名者的記憶。

殷漪《為了告別的聚會》
同樣被魯迅公園中的集體活動吸引的,還有弗搭界小組。在《星期六上午在魯迅公園(2009-2011)》中,他們用鏡頭觀察和捕獲公園的“集體主義氛圍”,尤其是被舞蹈的身體所吸引的游園者,在臨時、偶然的聚集中構成一種“能量場”。公園在此變成廣場,雖然休閑中的互動取代了廣場上的集會,但是公園仍然延續著廣場的召喚力量,將個人變成集群中的一分子。弗搭界小組在這兩種時代集體氛圍中,找到一種連續性:讓召喚產生力量的,往往是儀式中的參與和感官的交換。

弗搭界小組《星期六上午在魯迅公園(2009-2011)》
在公園中,就像在特殊的當下,每次偶然的遭遇都在構建相處之道,人們商榷著“距離”的范圍和涵義。從三月中旬開始,上海的公園恢復開放。btr在視頻裝置作品《分開聚眾》中,用三屏對位的形式,還原了“后隔離”時期公共空間中的社會關系。在新的情勢中,“分開聚眾”以一種心照不宣的方式簽訂人與人的契約:既不對話也不對立、既不干擾也不排斥,敞開而收斂,以便隨時調整姿態。在不明朗和不確定之中,“分”與“聚”與其說是主動的行為,不如說是對變化的反應。影像、聲音、文本,被三屏的形式分離和聚合。當一首薩克斯風曲在某個公園的角落里吹奏,其他屏幕中漸次閃過的公園也徜徉在曲調中。于是,另一個公園在我們的聯想中生成,它既依賴也打破了屏幕之間、公園之間的界限。

btr《分開聚眾》:旋律在公園間共享
“沒有圍墻的公園”
取消圍墻限制的公園,作為一個隱喻的意象,寄托了素人藝術家對于城市公共空間的想象和期待。
見聞在《和彭爺爺的兩次相遇》中,用聲音和隨身拍攝的照片,記錄了人和人在城市開放場所的相遇。相遇的地點在昌化路橋,一個陌生的老爺爺在這里放風箏,他每搬到一個新的居所,都會在附近找到一塊開放的空間放風箏,這個活動已經持續了三十多年。昌化路橋雖然不是一個常規意義上的公園或綠地,但是它和公園或綠地一樣,提供了一個由風、天空、樹木這些自然元素所主導的語境,重新安置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見聞認為,自然存在的地方,恢復了人對環境、對世界的接觸能力,于是在人的心理釋放出一個開放的空間,讓面對面的相遇和交流獲得種種可能性。
恢復感知和交流的自然狀態,似乎是“沒有圍墻的公園”參展作品的共同意圖。
Enlin小組在《看·公園》中再現了一個在公園之外、卻又與公園發生直接關系的位置:從他們的高層居所向外張望,可以看到小區內的小型公園。對他們來說,這種觀看是一種模糊了交往距離的身體經驗:“不帶任何的判斷和分析,甚至沒有什么感情,純粹只是平靜的凝視”。
作為景觀設計師的李蔓,將公園視為一種劃分感知邊界的裝置。通常這個“裝置”是由政府和城市規劃設計師指派的,在《沒有圍墻的邊界》中,她試圖打破這種被指派的邊界所具有的給定性和清晰性,在積木拼合風格、光影投射和轉動所構成的裝置作品中,創造一種流動的、難以把握的邊界。
皮二和王越洲則使用不同的方式,打開了公園的聽覺無意識。在《蘇州河奏鳴曲》中,王越洲強調聲音對現場信息的記錄、與現實的對應,以蘇州河沿岸公園中的種種聲響,辨識城市人文地形中的多樣身份。與此不同,在《狩獵一無所獲的驚喜》中,皮二有意模糊聲音對確定對象的指涉作用。我們進入一個黑幕圍出來的“暗房”,在其中看到一組沒有確定信息的照片,耳邊是夜鷺的鳴叫。然而聲音無法幫助我們確定畫面的涵義,不僅如此,它創造了另一個感知的領域,與所見形成張力。
相關展覽
公·園
最后一周,即將閉幕

學術主持:顧錚
策展人:施瀚濤
參展藝術家:btr、蔡東東、弗搭界小組、甘瑩瑩、顧錚、郭盈光、陸元敏、鳥頭小組、徐杰、許海峰、薛寶其、嚴懌波、殷漪、朱浩
特別合作:澎湃新聞·城市漫步“沒有圍墻的公園”
“沒有圍墻的公園”項目合作者:619、Enlin、陳鑫培、浮力大、見聞、李蔓、皮二、王越洲
特別鳴謝:中華藝術宮
技術支持:英國PermaJet藝術紙
主 辦: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
展覽時間:2020年9月26日—12月13日
展覽地點: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虹口區多倫路27號)
(作者徐亞萍系上海師范大學影視傳媒學院副教授,“沿蘇州河而行”漫步同行者)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