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救助唇腭裂患兒20年,吳偉:人間一遭,很有價值
?

撰文 ▏浮琪琪
編輯 ▏肖泊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社會創新家( social_innovator )
“捐贈給你們50萬,有領導站臺嗎?有媒體報道嗎?”吳偉被問住了,提問的是潛在捐贈方。
“恐怕都沒有,有的是唇腭裂孩子術后的一個微笑”,吳偉回答。
作為浙江省微笑明天慈善基金會(以下簡稱“微笑明天基金會”)理事長,這是他唯一可以向捐贈方承諾的回報。他十分確定:只要一臺60分鐘的全麻手術,一個唇腭裂孩子能露出一個與常人無異的微笑。
如果親眼見證過這前后一小時的變化,吳偉相信任何人都會被打動,就像21年前的他一樣。

吳偉

1
“第一次見到這種景象”
1999年,吳偉在浙江省西湖國際高爾夫球會擔任運營總監。一個秋日,他在工作中結識一批國內整形領域的專家教授。這些教授正參與一個免費救助唇腭裂兒童的公益項目——“微笑公益”,該項目最早于1991年5月由中美醫療隊首次在杭州整形醫院開展。
此后,吳偉開始跟隨醫療專家參與微笑公益項目。他到偏遠的鄉村與山區,見證一臺手術如何點亮一個年幼的生命,并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項目啟迪了吳偉,救助唇腭裂兒童,此后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
接觸越多,吳偉對唇腭裂了解越深。這是一種口腔頜面部先天性畸形,在國內發病率約為1.86‰,平均每700個新生兒中就會出現一名唇腭裂患者。唇腭裂可手術修補,治愈率接近100%,手術時間的選擇影響著術后效果。
“最好能在大概半歲到一歲之間做手術,越早越好。”何非方是微笑明天基金會的理事和長期志愿者,也是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疼痛科的主任醫師。
然而,對那些經濟受困的家庭而言,一臺幾千塊的唇腭裂手術費用高昂。他們不得不拖延手術時間,甚至放棄治療。吳偉與志愿者們,某種程度上是在與時間賽跑。

專家志愿者在做唇腭裂手術
得益于吳偉的商業背景,他擔當起為項目募款的主要角色。與吳偉年齡相仿,同為70后的何非方形容吳偉“談吐很好,行事干練”。盡管如此,在2000年初,公益是一個令人感到陌生的事物,籌款是一大難題。
吳偉將勸募對象鎖定為外資背景的企業:麗思卡爾頓、畢馬威、美贊臣、玫琳凱、絲芙蘭……相比人脈和資源,這些世界500強企業更看重公益項目本身,有一套嚴格的項目評估體系。這對當時的微笑公益項目是難得的機會。
在四川的一次救助活動中,吳偉陪同全球知名護膚品企業玫琳凱的副總裁探訪大涼山。在參與唇腭裂患兒篩查時,他們看見一個彝族母親從山上下來,后面跟著一個唇腭裂孩子,身上裹著厚厚的大棉襖。
吳偉通過翻譯詢問:“孩子這么大了,是不是已經上小學了?”彝族母親說了幾句,翻譯傳話:“在小學只上了三天課,就再也不敢去上課了。”原因自不必多問,隨后這名唇腭裂兒童經過醫學檢查,被納入公益救助手術名單。

2016年,吳偉在新疆伊犁看望唇腭裂患兒
粉象生活創始人李紅星去年5月跟隨吳偉前往汶川項目地。從各地趕來申請做唇腭裂手術的人站滿了縣醫院的小廣場。有媽媽走了2天山路從深山趕來縣城,“第一次見到這種景象,內心很震撼。”
一位年近80歲的老人不顧勸阻堅決要求做手術,“看了一輩子唇腭裂,老人家想看一眼完整唇形的自己是什么樣。”李紅星被觸動,就此成為唇腭裂公益的捐贈方。“有很多基金會找我們談捐贈,吳偉這邊是話講得少,但做事給你看。”
為深度持續參與公益,李紅星所在企業平臺每達成一筆訂單,會員將為唇腭裂項目捐出一分錢,同時官方也做出相應配捐。至今,公益捐贈已資助了230多個唇腭裂兒童。
“跟捐贈方說再多,不如他們到現場看一次。”吳偉陪伴捐贈方實地走訪過多個受助地區。親臨現場讓人從抽象的醫學術語中意識到唇腭裂究竟對這些孩子意味著什么:營養攝入困難,發音能力受限,容貌歧視,輟學風險,心理問題……
吳偉的使命則是讓這些孩子被外界看見,為他們謀求一個重煥微笑的機會。

2
“架橋人”
身為企業家,吳偉擅長多方聯結,哪怕是看似不相干的人與資源,只要有益于唇腭裂公益,他都想盡辦法從中架起橋梁來。
這種過人的協調能力,幫助微笑公益項目突破瓶頸,一路向上成長。
“籌款”是制約公益生命線長短的重要版塊。經濟下行時更是如此。吳偉還記得2008年,這一年亞洲金融風暴重創全球經濟,各大企業宣告寒冬已至,各類預算支出被大幅削減。留給公益籌款的空間嚴重縮水。
即使企業寒冬,但勸募不能停,因為唇腭裂孩子不能等。
吳偉帶隊抵達北京,一天內走訪了波音公司、聯邦魏理仕、塔塔集團、萬豪酒店等企業。
面對經濟吃緊的捐贈方,吳偉態度淡然,溝通中始終秉持幾個表達原則——“愿望清楚”“表達委婉”“設身處地為對方考慮”“不要獅子大開口”。
那次北上之行,吳偉為項目爭取了兩大筆公益捐贈。
在登門勸募之外,吳偉探索出另一個募款方式——慈善晚宴。這是難度更高的勸募方式,“考驗的是對人品的信任”。
李紅星與吳偉同為南開大學校友,在他眼里,吳偉為人真誠務實,“是真正做事的人。”在幾次唇腭裂公益慈善晚宴上,成龍、霍啟剛與郭晶晶夫婦等社會名流均到場以示支持。
2013年12月,在單一項目式運營22年后,微笑明天基金會正式注冊成立。吳偉成為基金會發起人,微笑公益項目進入規范化、規模化運營的新階段。
籌款得到保障的同時,新的瓶頸隨之出現:如何將籌來的錢用在更多唇腭裂兒童身上?
根據走訪調研,無力負擔手術的唇腭裂兒童多分散在欠發達的中西部山區與鄉村。為了觸達這一龐大群體,在基金會與政府、醫院之間,吳偉建了一個新橋梁。
“單打獨斗最沒有效率,架橋與聯合,力量更大。”基金會與地方政府建立聯系,殘聯、婦聯、紅十字會、計生協會、民政等部門被列為可以聯動的對象。
初期,與政府建立聯系時,吳偉吃了不少閉門羹。
當時政府部門普遍對公益不甚了解,即使有所了解也興趣闕闕,一些主政領導態度明確,他們告訴吳偉,政府重心在經濟而不在公益。
近些年,隨著公益漸成氣候,與政府合作變得順暢起來,“以前是談10家最多成7家,現在完成度是9.5成。”
吳偉擅長捕捉政府最關心的痛點,每次登門溝通,能在最短時間內最有效地打動對方。
比如,基金會與計生協會合作,項目品牌則冠以“生育關懷,微笑公益”。吳偉一再表明基金會與政府是戰略合作伙伴,“從你我‘對立’,變成你我在一起,成為國家治理體系的一部分。”
按照規劃,基金會與當地政府分工明確。基金會提供資金與醫療專家,政府部門提供社會資源與信用背書,幫助協調和組織需要救助的唇腭裂兒童。此外,當地醫院也是重要合作伙伴,為基金會的醫療團隊提供手術場所。
如今,每次前往中部省份的一家醫院開展項目,當地政府與醫院領導都會與吳偉見面交流。一個醫院管理層告訴吳偉,自從醫院開展免費唇腭裂救助,整體門診人流量提升50%,醫院在省內的品牌影響力也迅速攀升 。“這些意外收獲誰都沒有料到。”

微笑明天醫療隊抵達西藏昌都邦達機場

3
“自己革自己的命”
隨著科技和健康觀念的進步,唇腭裂新生兒出生率降低。吳偉決定“自己革自己的命”,增加微笑明天基金會開展項目的廣度與深度。
為擴大項目范圍,基金會在陜西、河南、四川、貴州等人口稠密地區建立定點醫院,培訓定點醫院醫生,當地唇腭裂兒童可以就地申請、隨到隨治。
2015年,微笑明天基金會走出國門,聯合新加坡、印度等海外慈善組織聯合發起“微笑亞洲國際公益聯盟”,“打造唇腭裂公益的‘一帶一路’”。
同時,基金會致力于提升項目質量,在原有唇腭裂修復基礎上,免費增加正畸、牙科序列治療等深度頜面部手術。“做出特色,做成行業標桿。”
2016年《慈善法》出臺,吳偉萌生為基金會申請公募牌照的念頭。“收支比達到國家規定,擔子可以再重一些。”次年,微笑明天基金會成為《慈善法》頒布后浙江省首家民間公募基金會。

2017年,微笑公益行動在四川瀘州
轉型公募基金會后,吳偉越發注重風險控制。這得益于他多年經營企業的商業思維。
基金會理事何非方評價吳偉“看得遠,懂大局”,吳偉喜歡居安思危,默默觀察有些社會組織是如何越走越窄的。“過于依賴單一捐贈、單一項目”,吳偉從企業管理上借鑒經驗——多核驅動,“東方不亮西方亮”。
在吳偉規劃下,微笑明天基金會繼續以唇腭裂項目為核心抓手,同時向教育、鄉村、扶貧、醫療等新領域傾力,推出“微孝一餐”“明天書屋”“心動中國”等新項目。
這是一次走出舒適區的新嘗試。這也是基金會打動捐贈方的重要品質。“擁抱變化,永遠在創新”,李紅星如此評價。
在核心項目與打新項目之外,吳偉將基金會重新定位,增加了一項作為“平臺”的新角色——為公益行業賦能。“追求更大資源整合,這是當前中國公益的發展趨勢。”

微笑明天基金會在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成立整形外科醫生培訓基地
在吳偉主導下,微笑明天基金會始終保持在30人的小團隊,但與眾多公益伙伴聯合勸募、探索了200多個項目,觸達成千上萬的志愿者。
“基金會做籌款與品牌推廣,具體執行交給公益伙伴。”2019年,在微笑明天基金會幫助下,四川一家公益機構籌款從三百多萬提升至1500萬。
在今年疫情最兇險的早期,微笑明天基金會籌資6500多萬,聯合阿里巴巴基金會、浙江省婦女兒童基金會從南非包機采購了200多萬只口罩,依靠各地社會組織將物資投放至湖北等戰役一線。疫情后期至今, 基金會仍資助了70多家公益組織在湖北等地開展災后心理療愈服務。
吳偉相信“小的偉大”,“中國社會組織有近90萬家,如果聯合起來,積沙成丘,未來力量很大。”
今年疫情對微笑明天基金會未產生太多影響,反而激發出捐贈方的更強烈的愛心表達。在2020年99公益日籌款中,微笑明天基金會籌款位居全國第13位。
如今,作為滄海控股集團公司投資人、滄海香港有限公司總裁,商業成為吳偉生活的一小部分,他7成的時間精力放在公益上。相比以等價交換為核心的商業,公益于他而言更具挑戰性。
公益交換的不是產品,而是人心。做公益這些年,吳偉克服了許多心理障礙,明顯感覺自己變得更堅韌,“抹下了面子,放下了個人考量,寵辱不驚。”
他今年47歲,正處于咂摸公益“越來越有味道”的階段。他從沒想過退休,給自己安排了一個新任務——守好“兩個杯子”,酒杯與茶杯,“認識更多的人,連接更多資源。”
頻繁出差是吳偉當前的生活方式,雖然奔波,但他時常生出發自內心的幸福感,“攜手大家救助了7萬5千多名唇腭裂孩子,我感覺自己這輩子在人世間走一遭,很有價值。”END
(本文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