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純棉,真的是最好的嗎?
原創 孫心如、小土豆 丁香生活研究所 收錄于話題#搞搞清楚6個
純棉的衣服,透氣、舒服
買衣服要買純棉的,品質好
……
在很多長輩的眼里,棉的衣服就是最好的。
但實際上,純棉只是一種普通的面料,并沒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完美。
——
純棉排汗性弱
不是最好的內衣材質
內衣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吸濕排汗。
可能大家小時候都有過同樣的經歷:在外面玩時,父母會在你貼身衣服和背部之間墊一塊小毛巾,專門用來吸汗。
否則汗液積攢在背部與純棉內衣上,被冷風一吹涼嗖嗖的,不僅容易感冒,甚至還有引發毛囊炎、濕疹等病癥的可能。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這其實就是考驗內衣能不能快速吸收人體的汗液(吸濕),然后快速散發出去(排汗)。
純棉的吸濕能力其實還算不錯。紡織上一般用「回潮率」衡量纖維的吸濕能力,回潮率越高,則吸濕性越強。棉的公定回潮率為 8.5%,在中等水平。
但排汗能力就比較低了。棉纖維吸水膨脹后,纖維與纖維之間的間隙會變小,排汗會變得很受限制,體感不透氣且沉悶濕膩,面料也不容易干。
其實不光是貼身秋衣,內褲、襪子都要考慮到這個功能。而相比于純棉,可能莫代爾、粘膠、竹纖維,或者它們混紡的面料會更好。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很多運動品牌貼身的衣物,很少用純棉材質,也是這個道理。
——
純棉的保暖性表現
也不算特別好
這一點大家應該都有感知,曾經流行的大棉衣、大棉褲和棉被,現在已經升級換代成了羽絨、羊毛等更輕薄、更保暖的材質。
我們衡量衣物是否保暖,一般看纖維的「導熱系數」。纖維的導熱系數越高,熱量流失的速度越快,保暖性相對就越差。
· 常見纖維的導熱系數 ·
材料
λ「W / (m · ℃)」
錦綸
0.244~0.337
滌綸
0.084
棉
0.071~0.073
粘膠纖維
0.055~0.071
羊毛
0.052~0.055
蠶絲
0.05~0.055
腈綸
0.051
羽絨
0.024
數據來源:《紡織材料學》
棉的導熱系數在常見面料中,就屬于較高水平,由此帶來的,就是保暖性相對較差。即使棉纖維的中空結構能圈住一部分空氣,但也杯水車薪。
從圖上可以發現,如果想要保暖,羊毛等導熱系數低的材質才是更好的選擇。
——
棉還有一些小缺點
首先,它容易皺。棉纖維的回彈性比較差,所以當純棉的衣物受到壓折后,就不容易撫平,容易變皺,尤其是面料比較薄的夏裝。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其次,容易縮水。
很多人可能也有過這樣的體驗,洗了幾次的純棉 T 恤,就縮水了。
這是因為在吸收水分后,棉纖維脹大,經緯向紗支不一樣,收縮強度不均勻,產生棉紗會縮短的現象,所以純棉的衣物比較容易縮水變形,類似的還有羊毛類衣物。
最后,它還容易越洗越硬。
在晾曬的過程中,隨著水分蒸發,棉織物中的纖維也會逐步靠近,甚至粘在一起。晾干時,纖維會一定程度上定型,這時棉織物的手感可能就變得硬硬的,難以很好地貼合身體。
——
當然,棉也有優點
棉本身比較細膩且觸感柔軟,對皮膚的刺激性較小,有一定親膚性。
還不容易起靜電。棉纖維本身不容易導電,又具備一定親水性,對于一到秋冬就厭煩「噼里啪啦靜電折磨」的人來說,還是不錯。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最最最重要的是——
棉質衣物相對便宜,性價比高。所以想穿就穿吧,少花點錢,說不定還能減少金錢造成的家庭矛盾。
在化纖沒有問世的時候,是棉毛絲麻這類纖維陪我們走了幾千年,我們的確不能忘了棉大衣、厚棉被給我們帶來的回憶。但新纖維也有很多性能上的突破,為我們帶來不可忽視的便利性。
傳統天然纖維和功能纖維并沒有誰比誰好,它們性能互補,可以共存,我們各取所需。
·
·
合作作者 孫心如
東華大學紡織化學與染整工程碩士

合作專家 趙樹強
山西省纖維質量監測中心
生絲檢測專家

合作專家 王遙
東華大學紡織化學與染整工程碩士
科學審核 王小辰
東北大學材料學碩士
內容策劃 小土豆
參考文獻
[1] 李燕立, 林朔. 織物的吸濕排汗性及其評價方法[J]. 北京服裝學院學報, 1996, 016(001):79-84.
[2] 吳海軍, 錢坤, 曹海建. 織物結構參數對熱傳遞性能的影響[J]. 紡織學報, 2007, 28(2):21-23.
[3] 徐勤, 鄒奉元, 劉永貴. 針織內衣的舒適性研究[J]. 針織工業, 2007(7):31-33.
[4]薛廣洲. 人體的出汗與針織服裝的液態濕舒適性能[J]. 針織工業, 2002(4):122-124.
[5]于湖生, 顧翚. 莫代爾針織物和棉針織物舒適性對比[J]. 紡織導報, 2003, 000(011):28-29.
[6]楊樂芳. 竹漿纖維、Modal 與粘膠纖維的織物性能比較[J]. 上海紡織科技, 2004(04):61-62.
[7] 姚穆.紡織材料學[M].第 4 版.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5.
[8] Igarashi T, Hoshi M, Nakamura K, et al. Direct Observation of Bound Water on Cotton Surfaces by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nd Atomic Force Microscopy–Infrared Spectroscopy[J].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2020, 124(7): 4196-4201.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