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研討會︱學科建設、數字化、課程教育:公共史學的機遇與挑戰
12月5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史學理論研究所主辦的“公共史學教學研討暨《公共史學概論》交流會”在京召開。來自北京師范大學、中山大學、美國賓州印第安納大學、南京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傳媒大學、西北大學、北京聯合大學、河北師范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以及故宮博物院、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市陳經綸中學等科教機構的37名專家學者與會,采取線上會議的方式進行。
本次研討會分為上、下午場,共設有主題演講、分組討論、特別討論及圓桌討論四個環節,分別由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楊祥銀、姜萌主持。
歷史非虛構寫作要堅守歷史學本位
中國人民大學史學理論研究所所長楊念群教授首先進行了主題演講,題目為“公共史學與歷史非虛構寫作”。楊念群祝賀《公共史學概論》的出版,肯定該教材在國內公共史學發展過程中的開拓價值。接著,分別討論了后現代史學思潮下如何看待歷史寫作的性質、通俗史學的歷史觀、歷史敘事與文學創作之間的界限三個方面的問題。
楊念群認為,歷史敘事本身就是一種創作,作者無法擺脫自身的時代性及論述問題的主觀色彩。同時,即使是客觀事物,其本身呈現的樣態也是不充分的,需要結合認知者主觀的想象及主體能動性去建構其相對完整的認識。在此意義上,史學雖是非虛構的,但歷史非虛構寫作的可能性及實現方式是需要認真討論的。其次,要警惕通俗史學流于“地攤史學”的危險,楊念群強調,歷史敘事不能僅是故事的堆積,背后要有深度的歷史觀作為支撐,這也涉及到公共史學如何處理大眾需求的問題。公共史學家不應為了迎合大眾趣味而犧牲自身的書寫定位,反而應該盡力用好的歷史觀去溝通甚至引領大眾。通俗史學的創作要建立在學院派知識和史觀之上,應當追求深度,這也是目前通俗史學最需要注意的方面。
最后,楊念群強調歷史敘事與文學創作之間的界限以及在歷史非虛構寫作中要堅守歷史學本位的問題。歷史敘事在情節設置和人物角色刻畫上雖然與文學創作有相似性,但二者并非難以區分,歷史學家的非虛構寫作應當有一定的邊界。相較于文學創作,歷史敘事最大的特點是戴著“鐐銬”跳舞,即對史料進行嚴謹的別擇,將追求歷史的真實性放在第一位。對于歷史非虛構寫作實踐成果,楊念群舉出了若干例子,如馬伯庸《顯微鏡下的大明》和史景遷的《康熙自畫像》,前者雖非出自學院派史家之手,但使用一手史料嚴謹、解讀準確,做到了將尊重客觀史料與主觀敘述風格進行了很好的結合。后者雖以康熙第一人稱“我”來敘述,違背了歷史學家客觀敘述的要求,但有堅實的史料作為支撐,仍是史學著作。
楊祥銀認為,楊念群教授不僅在理論上探討歷史非虛構寫作的可能性和范式,而且也是歷史非虛構寫作的實踐者,如《再造病人:中西醫沖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一書。

楊念群教授發言
公共史學家要將歷史帶到學院之外
上午場共有7位學者分為兩組進行了主題發言。其中,與會學者圍繞“公共史學學科建設”、“數字公共史學”、“文化遺產與公共史學”三大議題展開了深入討論。
在“公共史學學科建設”問題上,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陳鵬認為,推進各高校公共史學的開展是歷史學科參與到新文科建設的重要抓手和途徑。新文科建設要求文科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需求掛鉤,強調跨學科合作,這與公共史學的定位和研究方法不謀而合。公共史學應正視新文科建設的學科導向,重視培養學生基本技能、文理素養;吸納社會師資力量,提高學院派教師對地方歷史的關懷,將社會服務項目納入高校評價機制。姜萌認為將公共史學放入新文科建設的背景下來談十分有意義。并指出現有學科評價體系已有所變化,如將教材出版、人才培養過程和社會服務作為高校教師考評重要方面。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周東華對此問題回應道,研究生公共史學課程要采用更多元化的培養方式,與社會實踐密切結合起來。楊祥銀總結公共史學的學科建設要從學生、教師、學制、考評等多方面著手,肯定上述討論所提出的若干方向均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王濤就“數字公共史學的概念與實現路徑”進行發言,王濤認為公共史學家應該達成兩個共識:第一,要將歷史帶到學院之外,考慮聽眾和受眾,而不是單方面的傳播歷史知識和歷史認識;第二,要接受身份多元的公共史學家。在此基礎上,數字公共史學是公共史學發展過程中必然要觸及的課題。國內數字公共史學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數字化信息參差不齊,泥沙俱下,低質量的研究成果充斥網絡世界。在此情況下,公共史學家應當看到數字技術在歷史知識的呈現、傳布以及拉近史學與公眾之間距離等方面提供的良好機會,要克服對技術的畏難心態,以“數字”的方式占領公共領域。姜萌表示,數字人文目前在國外史學已經普及開來,國內公共史學家要充分重視將數字技術與自身研究結合起來。
文化資源的保護、利用與開發是公共史學連接歷史和現實,溝通史家與公眾的重要渠道。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王洪強結合自身在“文化遺產與文化產業”領域相關的教研工作經驗,認為文化遺產和文化產業研究在學科定位上面臨兩分困境,而公共史學的應用學科屬性和現實關懷能為文化遺產研究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強調要將文化遺產研究自覺地納入公共史學學科框架中去。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李自典認為,口述史學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在方法和問題關懷上存在天然的共通共融基礎,口述史學能促進非遺傳承事業的開展,而非遺研究反過來也能擴大口述史的研究范圍。西北大學歷史學院路中康強調了紅色文化資源對于中國公眾史學研究與實踐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紅色文化口述史調查可探討歷史人物的心理變化,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可引導公眾的歷史意識。公共史學應用于紅色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的主要途徑有:通過考證與復原還原歷史的原生態;通過辨偽與考據,推導與修正歷史表述;通過對史料與文物的研究對紅色文化資源進行認定與合理利用。
特別討論環節圍繞《公共史學概論》教材的編纂與出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張林和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姜萌進行主題發言。張林指出,教材是教學的基本建設,一本好教材對新教學領域的作用尤其重大,《公共史學概論》的意義正在于此。同時,教材的編寫考驗了該學科教研的成熟度,《公共史學概論》的出版也是國內公共史學研究階段性成果的體現。姜萌認為,目前國內公共史學的教研工作處于勃興階段,一本好教材或比研究專著更重要。《公共史學概論》編纂宗旨以理論梳理為底色、實踐操作為導向,素養提升為目的;在內容上,采用各章由專門研究者分寫的形式,力求兼顧實踐與理論、基礎性與前沿性。希望本教材的出版能夠推動國內公共史學教研、教學工作更好的發展。
如何開展公共史學課程教育?
下午場首先邀請了美國賓州印第安納大學歷史學系王希教授進行以“公共史學學科化的前景與挑戰”為主題的演講。王希首先討論了“public history”的概念問題,認為“公共史學”強調“public history”的觀念意識、史學形態及公共空間的屬性;“公眾史學”則側重公眾參與、為公眾服務的面向,公共性和公眾性皆是“public history”概念的重要內涵。接著,他重點分析了美國碩士生公共史學教育體系和培養方案的特點,以期為國內公共史學的發展提供借鑒。具體包括NCPH Curriculum and Training Committee(美國公共史學課程和訓練委員會)的學生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要求;美國葛底斯堡學院、俄亥俄州立大學和內華達大學公共史學專業的課程設計與考評機制,總結了美國大學公共史學特點:1、因地制宜,根據高校所在地區的條件和需求開展研究;2、規范理論指導和實踐方法;3、要求學生具備史學基本功和專門史方向的訓練;4、具有專業實習項目機會和專業師資力量依托。
王希認為國內公共史學在民間史學熱、高教事業的發展以及數字人文勃興的基礎上,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為此,在學科建設上要致力于創造綜合性學科的公共史學,以作為新的跨學科的歷史學方向;建立雙學位、跨學科的穩定合作機制。同時,在提高公共史學本身專業性的基礎上,推動公共史學走向公眾;在專業歷史學家與大眾/民間歷史學家之外,培養溝通二者的公共/公眾歷史學家。

王希教授發言
與會學者就王希教授的發言內容進行了積極的互動性討論。中國傳媒大學王宇英就如何在沒有歷史專業建制的大學如何開展公共史學課程教育發問。王希認為國內各高校應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學科展開校際合作,這是目前可行且值得鼓勵的方式。北京師范大學黃國輝就在本碩階段如何設置公共史學課程發問。王希認為美國的公共史學課程主要集中碩士階段,但近些年也已經下沉到本科階段,本碩階段的課程設置可以因地制宜統籌考慮。
接下來,共有9位與會學者分為兩組進行了主題發言,主要圍繞國內各高校和教育機構公共史學的課程開設情況展開,學者們交流了在公共史學課程實踐、學生培養等方面的相關經驗和挑戰。
在公共史學課程開設方面,河北民族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趙艷玲以《清代熱河行宮文化》課程教學、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安東強以《清宮戲與清代歷史文化》課程開設為例,分別展示了公共史學課程結合地方古跡資源、社會文化熱點進行學生教育的可能性。六盤水師范學院旅歷學院花琦結合該校在公共史學課程的深入實踐經驗,針對目前地方高校公共史學教育面臨的輸出口狹窄、教學走不出課堂、與地方合作缺乏深入交融、師資與高質量生源緊張等問題,提出因地制宜的教學方法,如舉辦展覽、工作坊、小寫作和小記錄,從公共“微觀史”著手。北京市陳經綸中學歷史教師魏祺則展示了在新課改要求下,陳經綸中學如何將公共史學素養作為學生歷史教育重要方面的教學案例,并表示希望各高校公共史學研究者能多多關注中學教育領域,彼此建立起更多的合作與互動。
在各高校公共史學學科建設方面,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李揚介紹了北京聯合大學應用史學文博系課程設置和實踐教學體系,包括北京名人故居及文物普及工作、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與研究情況、文物修復試點班與教學實踐教學等項目。溫州大學口述歷史研究所陳鴻超重點介紹了溫州大學口述歷史教學的基本情況,包括口述歷史概論、地方史專題研究兩門課程,培養方案(理論培養、前期訓練、采訪訓練、整理)和近三年所承擔項目,包括疫情期間溫州基層黨員疫情防控口述歷史。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安劭凡結合自身求學經歷,介紹了香港中文大學的“比較史及公眾史學”課程。此外,中國政法大學光明新聞傳播學院滕樂將公共史學與大眾傳媒的問題結合,討論了新媒體環境下對公共史學發展的影響。
本場參與討論的學者一致表示,本次研討會為各地方高校從事公共史學工作的教研者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臺,也為國內公共史學的開展尤其是各地方高校公共史學教研工作的推進提供了理論和實踐方面的指導;通過相互分享、交流各高校、教研機構諸多公共史學實踐項目經驗,為公共史學在結合地方開展方面提供了多元化的發展思路。
最后,會議圍繞“公共史學教育實踐”、“公共史學理論建設”等主題,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黃國輝、廊坊師范學院時培磊、河北民族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張一博、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姜萌等學者參加了圓桌討論。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尤學工教授進行了總結發言,他認為本次研討會是國內大陸學界公共史學教研力量的一次集合,體現了國內學界對公共史學事業的熱情追求和努力,為公共史學下一步的發展凝聚共識,謀劃未來。從目前的趨勢來看,公共史學一定會有很強的發展,但是也必須面對歷史學界對公共史學的認可、能否進入現有學科和課程教學體系、及公共史學實踐者對公共文化產品生產規則的認知三個挑戰。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