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媒體:林更新因懟網友新劇被一星惡評,平臺打分還能信嗎?
中國新聞網12月3日消息,在電視劇《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別離》豆瓣評分頁面可以看到,該劇評分一星占比從7.7%增長至44.9%。
因不滿新劇一星評論,演員林更新發微博怒懟網友。這種“沖動”的后果是,目前該作品的評分已從6.8分降到了4.8分。

微博截圖
在電視劇《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別離》豆瓣評分頁面可以看到,該劇評分人數已經從5600多人增長至3.3萬人,一星占比也從7.7%增長至44.9%。目前,仍有不少網友聞訊而來打一星。

豆瓣截圖
形成對比的是,《喜羊羊與灰太狼》的評分反而增長0.1分,現在評分是7.6分,不少網友去補五星好評。

豆瓣截圖
在《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別離》的一星評論中,有的是因為不喜歡這部劇,認為該劇的拍攝節奏慢,剪輯有問題。有的是因為林更新在微博中“拉踩”了喜羊羊。

豆瓣截圖
而更多的則是被那句“個個都跟影評人似的,你懂剪輯啊”惹怒了。有網友認為,雖然不是正兒八經的電影人,但作為觀眾有不喜歡一部作品的權利和自由。
也有網友表示,大家各抒己見,每年那么多爛劇爛片都能打低分,憑什么你的戲就不能有人不喜歡了,不好看還不讓人說?
還有網友建議,玻璃心的演員別上豆瓣,懟觀眾不是耿直而是沒禮貌。

豆瓣截圖
此外,也有網友認為,應該理性對待這部劇,幾星是觀眾的選擇,但是毫無客觀性地只是為了發揮打星權力,教他吃一塹長一智這種,實在沒有必要。
發博后不久,林更新便刪除此條微博,另發文致歉,稱自己“上頭了,對不起喜羊羊”。
近年來,“口碑效應”越來越重要,每當影視作品播出或上映時,其豆瓣評分往往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對于觀眾來說,豆瓣評分是觀影的風向標和參照物。對于片方來說,評分代表著影視作品的票房或收視率。對于主創來說,評分反映觀眾對其作品的認可程度。
但在互聯網時代,水軍無處不在,關于評分真實性的紛爭也經常發生。

豆瓣截圖
2017年,電影《純潔心靈·逐夢演藝圈》就因豆瓣評分低至2.0分,而向豆瓣發出交涉函,該片官微發文稱,“一個青年導演花十二年心血認認真真給中國拍電影,被豆瓣一天毀了”,并要求豆瓣道歉。

微博截圖
之后該片導演畢志飛多次發文,稱豆瓣惡意評分,最終雙方互相起訴。電影出品方認為豆瓣未盡到審查管理義務,導致惡評泛濫。豆瓣則認為,影評是用戶行為,原告不能因評分低或者未達到預期就認為侵犯名譽權。
目前,《純潔心靈·逐夢演藝圈》評分為2.2分,1星比例達到96.1%。

豆瓣截圖
同年,電影《李雷與韓梅梅》片方也曾因為評分過低,而發文質疑豆瓣評分機制。目前,該片評分為3.7分。此外,《獵毒人》《美好生活》《歸去來》等多個電視劇片方也都曾反映過被惡意抹黑的現象。
對于豆瓣中有水軍的情況,豆瓣網CEO早在2015年的《豆瓣電影評分八問》中就有所回應,他表示,水軍是有的,但豆瓣評分很難刷得動。豆瓣這兩年的原則是“所有能判斷屬于非正常評分的一概不算”。不過他也承認,沒有一勞永逸完全解決水軍問題的辦法。

豆瓣截圖
再完美的技術都有漏洞,目前來說,水軍問題仍是互聯網的一大頑疾。那么,除去惡意抹黑的因素,創作者可以干預觀眾的評價嗎?
縱觀國內國外,對于影視作品的評價大多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專業性評價,包括專業獎項評委會、業內人士以及影評人;一個是大眾化的評價,也就是觀眾根據自己的直觀感受打分。
豆瓣電影、貓眼電影、淘票票、微博電影等都屬于后者,它本身就不是專業性的評價,有人喜歡打五星,就有人無感打一星。
林更新在微博中質疑打一星的網友不是影評人、不懂剪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質疑并沒什么道理。因為眾口難調,普通的觀眾本來就不是專業的。
這種質疑非但不會改變網友的看法,反而觸到了觀眾的“逆鱗”。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桿秤,管不了金杯銀杯,還不能決定自己的口碑嗎?網友對于林更新新劇的大量一星差評,恐怕很大程度上也源于此。
而對于被打低分后創作者聲討打分平臺的行為,也鮮有觀眾表示支持。有網友認為,如果真是好電影,區區一個打分平臺不會毀了它。也有網友認為,很多影視從業者的通病是不懂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票房低怪影院不給排片,評分低怪觀眾不懂欣賞。
文藝作品不是在真空中生長的,它的生命力是在與觀眾的一番番互動中得以延續的。創作者對于觀眾評價的態度,不妨多些包容和謙遜,少些傲慢和戾氣,經得起批評才能夠成長。豆瓣評分時時在變,一個演員的評價也會翻車或翻身,與其看眼前紛爭,不如想想怎么拍出不會被輕易埋沒的作品。
(原題為:《因懟網友,林更新新劇被一星惡評,平臺打分還能信嗎?》)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