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黃渤做電影宣發,在短視頻平臺打響又一槍
原創 刺猬公社編輯部 刺猬公社

作者 | 佳璇
編輯 | 石燦
“人生第一次,”李雪琴對黃渤說,“我的名字出現在了電影的屏幕上。”
李雪琴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廣告導演。而2020年在她成為頂流級網紅后,她不僅有了自己的廣告作品,還為電影獻唱了宣傳曲《敬你》,與黃渤在快手直播間相遇了。

這次直播是為了宣傳黃渤監制的電影《風平浪靜》。這也是首部采用“短視頻+演員導演直播”電影宣發新模式的電影作品。直播的總觀看人數達到1105.2萬,點贊數1465.7萬。10月28日當晚,快手老鐵們在直播間評論區刷起了電影名和“1106”(電影上映日期),搶光了快手聯合貓眼送出的100萬電影代金券。
短視頻平臺興起,推動了電影宣發模式新的變革。從前期宣傳、到影片上線、再到觀影后的衍生創作,小眾影片也可以精準切入用戶,再通過話題走向大眾。觀眾們不僅可以追劇追綜藝,也可以在影片亮點短視頻、主創分享、達人互動、用戶創作中,享受“追電影”的幸福感。

國人的電影營銷意識,是在電影市場化改革的過程中,一步步建立起來的。
首先是引進大片。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雖然群眾文化生活驟然解放,幾百部中外電影重登大銀幕,但觀眾們看到的仍是幾十年前的外國作品。隨著中國電影行業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中影的全國壟斷經營被打破,從各省級電影公司一級級向地方下發的電影發行方式,也受到了挑戰。
《亡命天涯》是響亮的“第一槍” 。這部電影發行時,北京主要電影院聯合海淀電影公司試圖打破北京市電影公司的壟斷,最終比北京市電影公司早發行了一周。

“當時我們對外的宣傳一直在說這是國外最新的影片。”北京電影協會會長劉洪鵬表示。《亡命天涯》的出現,塑造了中國觀眾對院線電影的第一印象——大片。
之后,檔期意識開始確立,國內電影營銷起步。
1995年,《紅番區》率先選擇在春節上映;1996年,《警察故事 4 :簡單任務》再度成為春節爆款。這之后三年,馮小剛導演在春節期間相繼推出《甲方乙方》《不見不散》《沒完沒了》。它們具有劃時代意義,“賀歲檔”成了電影行業票房必爭之地。
然而在這一階段,國內對于電影宣發的概念和策略,仍然停留在“宣傳期找一些記者,和主創開見面會聊電影創作,在影院海報欄貼幾張宣傳畫”的程度。
2002年,張藝謀執導的《英雄》,開啟了“華語商業大片”的時代。這部影片的國內票房破記錄地達到2億5千萬(全年票房收入的1/4),觀影人次1200萬,音像版權銷售高達1780萬元,全球票房更是高達1.77億美元。
這些數字的出現,提高了國產電影投資方的票房分配比例,增加了投資方的投資信心和積極性,之后中國電影市場大片如潮,每年年度票房和銀幕數量迅猛增加。

《英雄》使用了多達2000萬元的宣傳費用,讓中國大城市居民都看到了為一部電影專門制作的電視廣告。來自央視的調查證明顯示,觀看電影《英雄》的觀眾中,有95%已經多年沒進過電影院了。《英雄》以極高的票房向市場證明,中國國民愿意進院線為電影消費,中國電影市場待挖掘的價值,遠超行業想象。
中國電影防盜版阻擊戰;拍賣音像版權;包機首映;用演唱會、脫口秀等各種方式運作首映式;在云南麗江擺開400米長街的“四方宴”宴請媒體;全球同步上映中國電影;玩“饑餓營銷”和“滯后營銷”,不放預告片,只放人物背影/特寫的海報……這些顛覆了中國電影的營銷方式,都是張藝謀昔年搭檔張偉平的手筆。
“中國電影要賺錢,光靠影片質量已經不能獨立支撐,發行和銷售同樣重要。”張偉平說。
市場營銷讓電影收獲的巨大成功,讓整個行業開始轉換思維,主動探索營銷模式,建立營銷隊伍。從模仿好萊塢,到舉辦首映禮、明星見面會、新片推介會,再到跨媒介投放廣告宣傳,借助網絡論壇推廣,打出“檔期+明星+媒介”的組合拳。
無論是引進海外影片,還是國內商業大片、文藝片、中小成本影片,為了最大程度實現其商品價值,都自覺加入了電影營銷的大潮。
《英雄》的2000萬宣傳費,把許多長期不在線下消費電影的國人,送進了電影院,也促成了業內營銷意識的覺醒。

覺醒之后,大眾逐漸習慣電影營銷策略。大片們用更猛烈的宣傳攻勢來轟炸。電影的競爭,變成了傳播渠道的競爭,只有電視、報紙、雜志大肆報道,占據門戶網站的重要位置,才有可能最大化覆蓋受眾。
同時,依靠重金“砸”出的電影推廣,直線拉升了電影的宣發成本、投資風險和票房壓力。為了爭搶賀歲檔票房,需要“擠獨木橋”炒作搏眼球。大片背后的大公司之間也硝煙四起,明里暗里“口舌之爭”不斷。
博納影業創始人于冬曾公開宣稱:作為一家專業的上市電影公司,博納只用專業的宣傳方式宣傳影片本身。
但顯而易見,什么樣的電影宣傳方式才是“專業”,當時的業內還無法達成一個共識。而“億元投資”的標簽、鋪天蓋地的廣告、搶占檔期,甚至是搶占媒體看片會和發布會的時間,仍然是找不到替代方案的“好方法”。
大片打得火熱,小片的日子越來越難過。
北京伯樂營銷總裁張文伯表示,過去做電影傳播,一般要把稿子發給報紙、把物料發給網站、電視臺,向渠道方要位置,這是單向傳播,有很多中間環節,要做大量的公關活動。
“連我們自己都不好意思跟人家要位置,老拿‘合作’說事兒也不是個辦法,畢竟媒體需要發行量、點擊量,你的新聞放在那兒,就是不如人家的更扯眼球。”張文伯認為頻繁這么做等于拖媒體的后腿,“不符合互利互惠的原則”。
他們只能另辟蹊徑:跳過傳統媒體,借助社交媒體,直接與目標消費者互動。提高營銷精準度,去追求高性價比。
營銷策略的突破,也為國產電影行業帶來了2011年度的最大票房黑馬——《失戀33天》。
面對四部好萊塢大片同期上映,總投資不到1500萬的《失戀33天》,斬獲了3.5億票房,比當初預估票房數的十倍還要多。

“接地氣”和“參與感”,是《失戀33天》營銷成功的關鍵詞。
推廣團隊先確定電影的兩大受眾群體:大學生和白領,據此選擇了最主要的社會傳播渠道:新浪微博和人人網。圍繞“光棍節”制造熱點,把電影話題轉變為社會話題,激發受眾的共鳴。
同時,推廣團隊還借助微博不斷加強失戀主題宣傳,制造口碑效應,注重與粉絲互動。
官方微博、明星微博、草根微博之間三方互動;圖片、文字、音樂、視頻等不同形式影片有關的語錄傳播;官方引導創建后援會和粉絲團等組織。線上征集視頻拍攝主角,線下完成拍攝,再以線下項目反哺線上的傳播和關注,讓“失戀”成為全網討論的話題。
而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莫過于那段普通人講述自己失戀故事的系列視頻《失戀物語》。在前期宣傳中,這段視頻在網絡上廣泛流傳,把許多人內心深處以為“結了痂”的錯過與遺憾,又重新撕開。
無論因為傳播度,還是因為“情感牌”,人們應著“光棍節”的景,走入影院為這部電影買單,變得水到渠成。
大多數電影都沒有動輒上億的投資宣發能力。飽受大片資金實力“碾壓”之苦的小片們,將《失戀33天》的成功,作為小成本電影“以小搏大”的營銷榜樣。2012年前后,《失戀33天》作為電影營銷案例被無數行業人士深度分析,媒體將其譽為“電影新營銷的勝利”。
自此,電影營銷逐步與互聯網新媒體“結盟”。

“不是說在微博上發內容就一定會贏,而是要真正形成互動,要實時觀察什么樣的內容有效果,要清楚你發的內容針對什么樣的受眾,是否到達。”張文伯曾說。
在某種程度上,這印證了隨后而來的一個逐流量而居的時代。
技術的進步讓渠道發生了改變。當互聯網和智能手機成為了現代人的“標配”,電影線下宣發渠道份額下降,線上流量渠道逐漸成為主流。哪里有流量,哪里就是電影宣發的陣地,熱搜和數據點擊就成為了KPI。
新媒體營銷早已不是個新詞,但事實上,罔顧受眾互動和影片口碑,只關注流量的宣發方式,不過是換了一個渠道去“跑馬圈地”。
在宣發過程中,如果只是制造一句與電影內容幾乎無關的熱搜或話題,除了獲得一個影片名/演員名的短暫露出之外,無法收獲更多的品牌效果,更無法與目標用戶形成情感共鳴。
近年來,短視頻平臺的興起,為電影宣發模式帶來了新的轉變。
這種具有革新性的信息傳播形式,讓信息傳播中的兩個重要環節——媒介和內容,產生了更為緊密的融合,讓營銷的關注點不再只放在流量和數據的增長,而是創造了新的勢能。相比于圖文,優質的短視頻宣傳表現更為強勁。
物料分發只是最基礎的工作,如何讓用戶在10秒到1分鐘的時間,對影片快速產生共情和認同感,變成了電影營銷的新課題。
對營銷方和平臺來說,想要打造認同感最需要完成兩個任務:精準找到最匹配的電影觀眾;打造出最有質量的傳播生態。
找到觀眾,依靠的是短視頻平臺的用戶覆蓋范圍和基數、大數據分析能力和算法推薦機制。
當前電影市場的消費增量主要來自新線城市和新消費市場,但把持口碑傳播的還是一二線城市的社交平臺主力用戶。根據《2020快手內容生態半年報》的數據,快手用戶中有45%來自一二線城市,55%來自三四線及以下城市。整體數據中,70%都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既涵蓋了新消費市場用戶,也涵蓋了傳統觀影受眾。
在電影《八佰》宣傳期間,快手電影合集向用戶推送了62條官方短視頻,累計視頻播放量超過了1.5億。除了利用官方賬號推送,對宣傳期的片方來說,快手平臺的信息流和粉條工具還在活動、直播等不同入口精準導流,利用公域和私域流量提高了電影聲量。
此外,打造電影的傳播生態是重中之重,是最困難也最有效的影片宣傳方式。
這不僅需要官方單向宣傳,更需要用戶自發生產內容,引導社會話題討論,讓影片進入“自來水式”傳播。曾經的成功案例《失戀33天》,也正是通過普通人失戀故事視頻和社會話題不斷發酵的助力,才打造出了一部現象級作品。
在電影宣發過程中,快手通過對主創團隊進行專訪直播,同時向用戶和電影達人征稿,來實現片方PGC內容與快手UGC內容的結合,打造用戶的互動氛圍。
在電影《喜寶》宣發期間,郭采潔專訪共產出了3條短視頻內容,累計視頻播放量256萬,#郭采潔眼中的喜寶#沖上了熱搜第7位。同時,征稿話題詞#電影喜寶 累計播放量1.6億,投稿作品2114個。

除了影片內容和話題本身,短視頻平臺還為用戶創作提供了更多新玩法。
電影《信條》在快手進行宣發時,放大了電影本身燒腦的特質以及“倒著”的運動方式,以此激發用戶的創造熱情,在快手#信條話題下,有超過1000位快手達人參加了內容創作,集中在電影細節分析和“倒著活動”的搞笑視頻。快手還會結合電影特點,制作魔法表情濾鏡,吸引用戶參與創作。

電影營銷的未來會走向哪里?
隨著技術和傳播形式的不斷進步,還有許多未知尚待挖掘。但本質上說,以內容為核心價值的電影作品,終會以對內容價值的營銷來走近用戶。
什么才是“專業的宣傳方式”,業內終會達成更深的共識。
參考資料:
[1].《盤點內地影視賀歲檔營銷大戰》.東方早報.2011年12月9日
[2].《<失戀33天>的SoLoMo營銷》.新營銷.2012年3月13日
[3].《引進片20年:<亡命天涯>那一槍永遠最響》.法制晚報.2013年9月2日
[4].《中國電影營銷發展評述:歷史·格局·策略》.當代電影.2018年8月9日
[5].《多元生態加持下,快手崛起的電影營銷能力》.娛樂資本論.2020年10月9日
END
內容產業報道第一新媒體
刺猬公社是聚焦內容產業的垂直資訊平臺,關注領域包括互聯網資訊、社交、長視頻、短視頻、音頻、影視文娛、內容創業、二次元等。
投稿、轉載、媒介合作聯系微信號 | ciweimeijiejun
原標題:《黃渤做電影宣發,在短視頻平臺打響又一槍》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