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徐楠醫師 東方徐楠團隊
脫發真的是現代年輕人共同的痛,潮涌般上移的發際線、日漸稀疏錚亮的頭頂,整條街(gai)最“亮”的仔,非你莫屬。其實脫發可不僅僅是男人們的痛,女孩子們也難逃魔咒,所以,今天,我特別想給集美們寫一寫關于你們脫發的ABC,所有男人,請在第二段落之后自動屏蔽。
作為一名標準的七零后老阿姨,活至今日,也算是見多識廣,對世間萬物的包容性還勉強算強。潮流這東西真的是很奇怪,都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小時候流行過的大背頭喇叭褲不知道何時又出現在街頭,奶奶年代穿的花襯衫粗線毛衣絕對是妥妥的VINTAGE復古風。很慶幸的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審美在青春期被很多港風小姐姐帶上了正道,因此,即使身陷美顏濾鏡網紅臉泛濫的現今,仍不為所動,更無比懷念那些純凈無作感的老照片,這才是回眸一笑百媚生,滿滿的回憶殺!
你看她們或艷或純或俏,雖風格不同,有的從幾庭幾眼的角度評判甚至算不上標準的美麗,但,就是讓人百看不厭。想要復刻這港風港味兒,其實說難也不難,只要找對關鍵詞,那就是:紅唇、濾鏡,還有蓬松的頭發。
沒錯,讓人羨慕的發量可以說是港風御姐最有標識度的特色了,只要你有,你也行,誰說港風只能存在于九零年代?不信你看:
不過說實話,紅唇容易,濾鏡好做,就這一頭高高蓬起的秀發,卻不是每個人想有就能有的寶藏。
慵懶的卷發也好,帥氣或溫柔的黑長直也罷,都需要足夠多的發量支持才行,若是只有稀缺的頭頂,那畫風可能就會突變成這樣。
女性脫發具有跟男性脫發類似的病理生理性改變,即雄激素導致的毛囊微小化和細小毛干的產生,不得不承認,脫發絕對不是傳男不傳女的寶藏,遺傳因素讓你天生具備了“容易脫發”的基因,由此便進入掉頭發的魔咒,這個群體往往在青春期后不久就會開始禿頭。如果你出現早脫華發的現象,多半家里其他成員也會有類似情況。但如果是在四五十歲的年齡才發生禿發,除了基因遺傳因素之外,還與毛囊水平的雄激素代謝以及全身激素變化有關。
別看男女脫發原因差別不大,但臨床表現的差別就不止十萬八千里了。男性脫發經常會經歷一個從小m到大M,再到地中海的過程,由于是從發際線開始,因此也會比較容易早期發現。但女性脫發往往是彌漫性中央稀疏,或者僅僅是進行性地發路變寬,而前額發際線還保留著,你若不使勁兒低頭照鏡子,一般非常不容易發現,而等到發現時,已經是比較嚴重了。
除了女性型脫發,還有一些其他類型的脫發也需要進行甄別。毛發的生長經歷三個不同的時期,生長期、衰退期、休止期,任何一個階段受到影響都會出現禿發。
比如休止期脫發,最常見的原因就是生產后,由于激素水平的急劇變化和生活作息的混亂,發生大把大把的掉頭發,有的人可能跟嚴重的感染、慢性疾病或者長期的精神壓力,以及口服藥物等有關,當然也有一些女性出現休止期脫發的原因是很難查到的,因此,建議到醫院請醫生幫忙。
與休止期脫發相對應的是生長期脫發,這種情況通常跟一些細胞毒性藥物有關,比如進行化療的腫瘤患者,當結束藥物的抑制后,通常還是能夠恢復的。
脫發的原因固然很重要,但大家更關心的還是出現了脫發跡象后,到底該怎么辦?
其實,只要你發現頭發密度降低,禿頭,建議先去買個假發片,別笑,我是當真的,因為不管什么原因的脫發,治療起來都沒有那么神速,而心理健康也是促進頭發恢復的良藥之一,為什么不用立竿見影的方法讓自己順利地度過這個治療間期呢?現在假發片的技術日益更新,只需把它固定在發根的位置,隱形能力滿分!(此處沒有廣告,純屬良心推薦)。
當然了,對癥治療還是必要的,這里的對癥治療,是指針對病因,進而改善癥狀。如果是系統疾病造成的脫發,那么積極治療原發病是根本,有病治病,無病預防。如果是跟藥物相關,在情況允許的條件下盡量停藥。最多見的還是脂溢性脫發,這類情況往往會伴有頭皮油脂分泌旺盛的現象,甚至出現頭屑多、瘙癢、毛囊炎等癥狀,必須盡量改善頭皮微環境。
很遺憾,針對男性型脫發的特異性藥物—非那雄胺對女性患者并非那么有效,僅在合適的時候做選擇使用。螺內酯可以干擾睪酮與受體的相互作用,都有一定的抗雄效果,對很多患者游有效,但需要長期堅持,而且服藥期間建議避孕。避孕藥可以抑制卵巢分泌雄激素,也不失為一種選擇。以上方法針對伴有高雄激素血癥的脫發患者效果更好。
米諾地爾溶液作為一種安全的外用藥當然推薦使用,用法跟男性患者一樣,但是濃度可以適當降低,2%即有效,需要格外注意的是一定僅限于涂抹在需要長頭發的區域,否則到處長毛毛的后果自負。特別特別嚴重的,還無法接受現實或者假發,嗯,植發手術可以做墊底選擇。
愿你早日跨越與港風小姐姐之間的那道鴻溝,復制同樣的美麗。
護膚小tip:產后脫發屬于休止期脫發,還是有救的!
END
本公眾號以科普為主,為大眾科普皮膚基礎知識和保養知識
科普內容不能替代醫生診治意見,僅供參考
如有皮膚問題,請及時咨詢醫生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刪除
徐 楠
副主任醫師
副教授
碩士研究生導師
第二軍醫大學皮膚性病學博士
上海交通大學激光醫學博士后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高級訪問學者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