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看完這篇,再也別上魔術師的當
原創 Jennifer 酷炫腦
《驚天魔盜團》
以下為朗讀小姐姐全文音頻
作者 | Jennifer Ouellette
翻譯 | Iris Chen
改寫 | 陳陽
審校 | 酷炫腦主創
朗讀 | 鴿仔
美工 | 雪今金
編輯 | 湘蓉
魔術師將暗示技巧不露痕跡地融合在表演之中,影響著觀眾的選擇,你有沒有想過,他們是怎么辦到的?
看過魔術的人對以下場景應該不會陌生:魔術師請觀眾從一副撲克中任選一張牌,然后仿佛擁有“讀心術”一般猜中了那張牌。魔術師的手法如此神秘,而最近有一項研究則將它運用在了心理學實驗中。這項研究發表在近期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揭示了語言和動作線索如何影響人們的選擇。而這種不易察覺的“暗示作用”被心理學家稱為“啟動效應(priming effect)”。
啟動效應的概念由來已久,但關于視覺、聽覺啟動的研究一直受到學術界的質疑和詬病。其中最臭名昭著的要數市場研究專家詹姆斯·麥克唐納·維卡里(James Mcdonald Vicary)在1957年做的“潛意識廣告實驗”。維卡里號稱組織了45000人觀看一部電影的試映。電影中間反復穿插著可樂與爆米花廣告,但這些廣告出現的時間極短,觀眾根本意識不到它們的存在。維卡里的“實驗報告”顯示,在試映結束后,可樂的銷量上升了18.1%,而爆米花的銷量上升了57.8%。
此后,潛意識廣告的概念傳遍大街小巷,連美國中央情報局(CIA)都為此發布了一篇警示。然而,這個故事的結局卻是:大家都被維卡里忽悠了。沒有人能夠成功復制出他的實驗結果,包括他自己。最后,維卡里承認自己偽造了數據。這一切都是他的營銷手段,他甚至可能連實驗都沒有做。

雖然之后有真正的實證研究表明,啟動效應的確能夠影響人的選擇,但這些實驗也存在不少局限。比如,受試者只能在兩到三種商品之間做選擇,并且實驗環境受到嚴格控制,這與自然狀態下的自由選擇非常不同,難以類比。而在心理學實驗之外,紙牌魔術與啟動實驗其實十分類似,甚至更接近自然狀態。魔術師將暗示技巧不露痕跡地融合在表演之中,影響著觀眾的選擇。這種技巧十分有效,從觀眾的掌聲中就能聽得出來,但魔術里的“啟動術”卻幾乎沒有被系統地研究過。
前文提到的論文作者之一艾麗斯·帕萊斯(Alice Pailhès)是倫敦金史密斯大學(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的心理學家,同時也是一名魔術愛好者。她既了解啟動效應研究的復雜歷史,也深知重復這一社會心理學實驗的困難所在。她認為,借鑒魔術技巧來研究無意識因素對選擇的影響,可以巧妙地化解這些難題。她的研究一方面保留了嚴格的對話和行為來控制實驗環境,另一方面又將實驗放在自然的交流環境中進行。
帕萊斯的研究靈感來自英國魔術師達倫·布朗。他在表演中經常巧妙地運用語言和視覺線索,成功誘導觀眾做出特定的選擇。
接下來,我們將詳細拆分布朗的誘導步驟,看看觀眾們如何一步步掉入選擇“方塊3”的陷阱。

首先,布朗請觀眾在腦海中想象撲克牌“鮮艷明亮的顏色”。這種描述會讓人不由自主聯想到紅色牌(紅桃、方塊)而不是黑色牌(黑桃、草花)。接下來,布朗用手比劃出一個方框,引導觀眾想象面前有一個屏幕,此時他再讓觀眾想象撲克牌的花色,就更容易讓人想到方塊。之后,布朗一邊讓觀眾想象撲克牌“上下兩個角落的數字”,一邊用手指在空氣中快速寫出一個3。最后,他告訴觀眾:“讓我們把花色填在這張牌的中間,砰、砰、砰,完成!”與此同時,他的手在空中又比劃了三次。這整個過程只需要15秒。
解析到這里,你是否也看出了一些端倪?心理學家帕萊斯的實驗正是使用了與布朗相似的方法來“啟動”受試者選擇方塊3。她與合作者古斯塔夫·庫恩(Gustav Kuhn)招募了90名志愿者,并將他們隨機分配到兩組:一組觀看現場表演,另一組觀看實驗錄像。現場與錄像中的內容都由帕萊斯親自演示。與標準實驗不同的是,這個研究的實驗地點是一家咖啡館。
志愿者看完表演或錄像之后,在紙上寫下他們所選的撲克牌,并填寫問卷,評估自己做選擇的自由度和掌控感。“讓參與者認為有選擇自由是迫選技巧中很重要的一環。如果魔術師讓人覺得選擇受限了,魔術就失敗了。” 帕萊斯說道。問卷中還詢問了參與者在實驗過程中是否注意到表演者的手勢,以此評估參與者是否意識到自己的選擇受到了操控。

實驗結果顯示,選擇了方塊3的受試者占總人數的17.8%。如果單看數字3,則有38.9%的人選擇。這兩種選擇的比例都遠大于隨機選擇的概率。而單看方塊這一花色,則有33.3%的人選擇,與隨機選擇差異不顯著。被選擇最多的撲克牌是方塊3,緊隨其后的則是紅桃3。同時,另一批受試者作為對照組,觀看了內容相同但不包括暗示動作的視頻。結果發現,被手勢所“啟動”的受試者與對照組相比,明顯更容易選擇方塊3或者含數字3的紙牌。
在這些選擇了方塊3或數字3的受試者中,只有少數人能明確說出自己選擇的理由,其中極少數人提到了表演者的手勢。其余大部分人都認為自己的選擇是隨機的,或者將它歸結為“習慣數到3”或“喜歡數字3”這樣模糊的理由。對此,研究者表示,人們往往意識不到自己選擇背后的真正原因,這也與其他相關研究的結論相吻合。
那么,受試者到底有沒有注意到實驗者的啟動技術(手勢、語言等)呢?問卷結果顯示,大部分受試者(約72%)表示多少有些模糊的印象,但不影響他們對卡牌的選擇。帕萊斯對此十分驚訝:“面對像我這樣非專業的魔術表演者,還有這么多人察覺不到自己受我的手勢影響,挺讓人意外的。”此外,這個實驗還有另一個意料之外的結果:觀看現場表演和觀看視頻的受試者在選擇上并沒有差別。
當然,對專業魔術師來說,如果觀眾只有17.8%的可能性選擇你想要他們選的牌,這是遠遠不夠的。所以他們不會只依賴于啟動效應這一種方法。帕萊斯認為,像布朗這樣的天才魔術師,會想方設法讓成功率更高。布朗最有名的技能之一就是挑選容易被操控的觀眾。此外,魔術前期的氛圍鋪墊與觀眾互動也是成功魔術必不可少的要素。
帕萊斯研究的下一階段是理解這一現象背后的認知機制。這項研究還有著重要的社會意義。使用啟動效應來影響心理過程,如果被用于非法的目的,是十分危險的。有研究表明,微手勢等方法可以誘導目擊者的證詞,甚至使他們產生虛假記憶。

帕萊斯舉例說道:“假設你是一場犯罪的目擊證人。當我詢問你嫌疑犯佩戴了什么首飾時,順便摸了摸手指,你就可能會‘想起’嫌疑犯戴著戒指。而實際上,你可能根本沒見到過戒指。”像這樣的案例會對刑事司法系統產生嚴重影響。如果能充分了解啟動效應背后的機制,就能設法減少和避免這種干擾。
參考文獻
[1] Pailhès,A.& Kuhn,G.(2020).Influencing Choices WithConversational Primes: How A Magic Trick Unconsciously Influences Card Choice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Academy of Sciences,117(30),17675-17679.



投稿請發郵箱:2829023503@qq.com
點這里,讓朋友知道你熱愛腦科學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看完這篇,再也別上魔術師的當!》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