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撒嬌女人最好命?這個技能我學不來
原創 簡單心理APP 簡單心理
一個女孩兒的自白:
“我晚點跟幾個朋友出去喝一杯,你別等我先睡哈”,對象發來消息。
“啊可是我好想見你……”,想想又一個一個刪掉了對話框里的字,“好滴,玩得愉快~”
其實不想讓你去的,但我從來都不說,只是一個人生悶氣。想到有可能會被拒絕,或者讓你不開心不耐煩,覺得我很作,唉干脆不說了吧。
后來在一起久了,我才跟你表達,其實我經常會壓抑自己的想法,想要做個“懂事”的女朋友,總會先站在你的角度去想你會怎么反應,然后去調整 ,但這樣自己并不開心。
“原來是這樣……我也覺得哪里不對勁,下次你可以跟我說的”。我才知道,原來兩個人相處最重要的是真誠,只有自己的需求被看見、被滿足了,關系才是健康可持續的。
你也會這樣壓抑自己的需求嗎?希望你通過今日的咨詢師問答,能找到壓抑背后的原因,用合適的方法打破這種循環,覺察自己的需求,去真誠地表達,享受被滿足的關系。
問題:
不知道怎么對男友提要求…
現在戀愛期間,覺得自己有一個無法跨越的障礙,就是像其他女生一樣對男生撒嬌提要求。不論是想讓他買個禮物,還是想讓他來接我下班,都覺得開不了口,非常非常害怕被拒絕從而難堪,或讓人覺得自己太物質和煩人。
其實我本身不是物質的人。我會想方設法幫男朋友省錢——如果他愿意信任我直接給我錢的話??墒俏覅s不由得會用對方是否自覺為我花錢來衡量自己內心的安全感,自己有一點點小愿望的時候表現出來也是扭扭捏捏。反而給人小家子氣或者在意錢的感覺吧。
我從小沒有得到過爸爸的寵愛,對他提要求會被他指責自作主張或者是太把自己當回事。所以我很怨恨他。并且暗暗對自己說以后自己去得到這一切想要的東西,不再靠他。但在談戀愛時,這樣太過不麻煩別人其實也給人疏離感,我自己其實也并不開心。
不知道該怎么做,怎樣表達自己的需求才是合理的,不冒犯人的,更不知道如果被男朋友無意間拒絕過一次以后,下一次該如何再鼓起勇氣。
為了這么小的事而煩惱讓我也覺得很沒有意義,但是每次談戀愛感覺都繞不過這個問題,我也很想去改變自己成為一個安全自信的女朋友,讓人感到相處舒服,自己也能樂在其中,少一些不安。

看到你其實非??释H密與陪伴,但又對此感到焦慮與矛盾,因而選擇默然來保護自己,相信是背后的擔憂讓你止步不前。這種求而不得的感覺往往最讓我們痛苦,因而我很理解你的難過。
你提到了父親兒時對自己的拒絕,沒有贊揚,沒有寵愛,只有無休止的貶低與傷害。這樣的生活讓你學會了藏住自己的期待,按心理學的說法,這是一種“回避型依戀”。但略有不同的是你并未對親密的關系完全喪失信心,你依舊對未來抱有著一些美好的期許,這也許會讓你傷心,但卻是難得的資源,因為這會幫助你最終找到你想要的一切。

具體而言,你可以做的事情有:
? 覺察并調節自己的情緒,如看到擔憂背后的期待,并安撫那份不良的情緒;
? 改變認知,如找到那些不合理的信念,調整它們,用更現實、合理的認知指引自己;
? 從小事開始做起,哪怕是一點點的改變,像在安全的環境里適當表露自己的感受與期待,并邀請對方做出回應等。
無論是從情緒、認知還是行為出發,只要有所行動,舊有的循環就會被松動,新的循環也將開始,一切都會變得不同。
費娜咨詢師:
在戀愛關系中,你無法像其他女孩那樣撒嬌向男友表達自己合理、正常需求,擔心被對方拒絕、以為你過于物質或依賴,為了避免這種難堪,你一直隱忍并委屈著。你很想改變這種狀況,希望自己能在戀愛關系里有勇氣表達合理需求,成為一個安全自信的女朋友。
小時當你向父親表達需要時總是遭受拒絕和指責甚至輕蔑后,你會暗自發誓,靠自己的力量去得到一切想要東西,不再靠他。
我相信這種獨立自主“心靈密語”一定在你成長經歷中曾經帶給你很多助益,但是在親密關系里你的獨立不依賴不表達需要,給自己帶來困擾:你意識中明明很想向其他女孩一樣撒嬌、表達你渴望得到照顧和愛的需要,但是你卻不敢表達,擔心一旦表達,對方會像小時候的爸爸對待你那樣遭到拒絕、指責,讓你再次體會到不被愛、被拒絕的難堪和羞恥,一想到這樣的難堪和羞恥,你的心靈密語再次發揮功效——不表達需要、我不靠你。
對象關系學派的精神分析學家鮑爾比提出的依戀理論認為,早期親子關系的經驗形成了人的“內部工作模式”,這種模式是人的一種對他人的預期,決定了人的處世方式。內部工作模式在以后的其他關系,特別是成年以后親密關系和婚戀關系中起重要作用。
小時你很少得到爸爸寵愛,每當你向爸爸提出需求時總是遭到拒絕和指責,為了避免體驗到這種被拒絕、不被愛的感受,你會暗自發誓要獨立、一切要靠自己的力量去滿足自己,絕不依賴他。
這樣早期父女關系的經驗形成了你的“內部工作模式”——一個渴望愛、表達需要和關注的小女孩形象和一個冷漠拒絕喜歡挑剔指責的異性雙親形象之間,每當小女孩想要表達需要渴望得到愛和關注時,她就會遭到來自異性雙親的拒絕和指責,當她感受不到愛和關注時,為了抵御內心的失望、難堪和對異性雙親的憤怒,女孩會用這種暗自發誓“心靈密語”的防御方式安慰自己:我不需要你,我要靠自己的力量滿足自己的一切愿望。

“未竟事宜”會在每段相似的關系里通過“強迫性重復”反復出現我們的“內部工作模式”,以幫助我們理解、修通它,最終完成我們內在的心結。那么你的“未竟事宜”就是渴望得到異性雙親、父親的愛和關注,你會在反復在不同的戀愛關系里“強迫性重復”,目的就是要得到異性伴侶的愛來滿足童年時你沒有得到的父親的愛。
但是,現在你已經不再是那個需要通過“心靈密語”才能安慰到自己的小女孩了,你已經長大成人,可是你的“內部工作模式”卻沒有發展變化,你還在沿襲使用小女孩的模式抵御你內心的恐懼和不安。
親密關系中恰恰是通過相互表達自己的脆弱和需要才會喚起雙方親密的渴望,而你小女孩的獨立不依賴不表達需要的“心靈密語”容易讓對方感受到你的疏離冷淡甚至有不需要他的感受,往往會阻礙你們雙方有進一步的深度聯結。
我的建議是:
1 找一個安全依戀型的戀人是絕對必要的;
2 建立一個安全依戀類型的朋友圈,聊天、出游、每周閑坐2~3個小時;
3 每周至少要向3~5個熟悉而陌生人比如從不交談的鄰居,點頭之交的門衛保安,公司中從不交往的同事等,提出對方能不太費力氣就能滿足的需求;
4 不要把秘密深藏在心底,選擇適當的對象釋放秘密。
劉舶孜咨詢師:
這確實是一件很讓人煩惱的事情——面對自己最親近的人,卻不能提出自己心里的想法和需要。好像“我不該”或我“不確定我有沒有資格”這樣要求你。表面上看,你在要一個禮物或者接送下班,但內心真正擔心和不確定的是:我的需要是否合理?他能理解我的需要、在意我的需要嗎?他會回應我的需要嗎?
打一個可能不太恰當的比喻,我好像看到一個小孩想要對父母伸出手去要抱抱,但是要伸出手時又猶豫了——“我該伸手嗎?”“伸手了還是好孩子嗎?”“我會被接受嗎?”“我會被緊緊回抱住嗎?”
英國的發展心理學家John Bowlby,經過大量、多年的研究提出了依附理論,隨后的心理學家們也進行了一系列相應的研究和發展。依附理論認為:人,終其一生都渴望被關心、被注意、被重視、被接納、被安慰、被支持。
? 在我們童年與主要照顧者之間的互動中,如果照顧者是可親近的,對我們的這些需求是及時回應的,那么我們與主要照顧者之間可能會形成安全的依附類型。我們會相信自己是重要的、是被愛的、是值得被尊重,被好好對待的。
? 同時,如果在生命早期,這些本能的依附需要常常是被忽視、被否定,被羞辱,或者不能預期會不會被滿足的,那么我們可能會形成不安全的依附類型。我們可能會覺得自己是不重要的、不被愛的、不可愛的、有需要是不配或不會得到滿足的。
“為了這么小的事而煩惱讓我也覺得很沒有意義”,表面上看,這些確實像是小事,禮物啦、抱抱啦、接送……但這些小事里透露出來了很多的依附信號。依附,自人出生以來,可是求生存的大事。可能你在透過這些“小事”,希望確立、建立與對方之間的安全依附——確定對方是在意你的,是愿意理解你、靠近你的,在你需要的時候他是會在的,你是可愛的、你是重要的。
很遺憾,因為各種原因,可能童年我們沒有得到合適的照顧。現在長大了,在與戀人間,沒被覺察的不安全的依附模式會隱隱地影響著我們。不過,依附模式并不是穩定不變的,透過積極的成長和冒險,我們是可以擁有越來越靠近安全的依附關系的。

在以前及現在的親密關系中,當我想要對對方提要求,但又開不了口時,我通常都會怎么辦?是變得挑剔他、對他生氣,還是住口,壓抑、降低自己的需要,轉移注意力?這樣做后,對方是什么反應?這樣的做法是促進了你們之間的安全依附、增進了關系,還是讓兩人之間越來越遠?
如果是后者,就要停止不合適的行為。不合適的行為,不僅讓關系越遠,也會加重“我不會得到我需要的”的信念。
2 試著一步步冒合適的險
也許提買禮物讓你焦慮,那可以試試看問他:“你可不可以牽我的手?”提接送上下班的要求讓你緊張,那可以試試看跟他分享這個緊張。
當我們冒一點點風險,又得到了正向、積極的回應時,我們會有更多的積極經驗。也會對關系有更多信心與安全感。有了更多的安全感,我們也會更愿意去冒更多的險。一步一步的前進中,我們也擁有了“賺來“的安全感,更多的自信以及更加親密、穩固的關系。
當然,如果覺得這些自己來做有點困難,也可以找咨詢師在安全的氛圍里一起來面對哦。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