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網紅還是野生:一周城市生活
社交媒體塑造了生活與社交的新形式,同樣也影響著人們對建筑翻新和城區設計的進一步探討,當網紅建筑開始淪為自拍照中一張外形精致的扁平化背景幕布時,我們又該如何去探尋建筑的文化意義,去打造一張獨特的城市文化名片?
在本周回顧中,我們將介紹一家美術館向社區開啟的“客堂間”和一場在北京發生的紀念“烏力波”60周年的活動。在主題推薦單元中,我們將進一步關注建筑文化賦能的相關話題。
近期回顧
一家美術館的客堂間

“客堂間”項目發布活動,上海外灘美術館館長拉瑞斯·弗洛喬(Larys Frogier)致辭
11月19日,上海外灘美術館正式發布了“客堂間(Khek Dhang Ke)”項目。“客堂間”取自滬語中的“客廳”一詞,它讓我想到英語中“be my guest”的意象,釋放著“別客氣,美術館也是社區中的一員”的信號。

城市考古創始人徐明發言
作為一個長期聚焦外灘區域內社會與個人經驗變遷的平臺,客堂間希望“通過系列研究與藝術項目的策劃,考察并記錄這些逐漸消失在城市發展進程中的人群故事,構建與該區域相關的文獻檔案,關注在這個區域內生活工作的普通人。”在項目正式發布前,項目組已從2020年8月起聯合多家獨立團體開展合作。城市研究團體城市考古將在區域內展開田野調查,挖掘普通人的故事;藝術家孫大肆和她帶領的神炁現行團隊,將通過“來吃酒”等方式和社區內的“靈感”連接,通過口述采訪等方式進行音樂創作。項目發布當天,孫大肆現場演繹了一首為電工陳師傅新寫的歌《見招拆招》。

孫大肆現場彈唱《見招拆招》
與此同時,項目組還發布了《客堂間·故事》,這份印刷物是“客堂間”項目與公眾連接的窗口。半是報紙半是美術館折頁的形式令人拿在手里感覺親切。第一期的內容除涵蓋了城市考古對外灘地區居民和工作者十分熟悉的飯店“綠雅酒家”的故事挖掘,還刊登了亞洲文會成員、藝術史研究者田珠莉回憶9年前初到上海時來到虎丘路觀看展覽的經歷。9年過去,田珠莉對“家”有了自己的定義:“家的意義遠遠不止房子。那是生活建立的地方,是安居樂業、產生歸屬感并結識社區其他伙伴的地方。”

同濟黃浦設計創意中學也是“客堂間”的成員
《客堂間·故事》的紙質版可在上海外灘美術館“空間站”(圓明園路185號)及外灘片區內的亞洲文會圖書館(中山東一路27號3樓)、同濟黃浦設計創意中學的前廳(虎丘路95號)領取,電子版可在“客堂間KhekDhangKe”微信公眾號閱讀。上述機構均有成員加入了“客堂間”項目組。同濟黃浦設計創意中學的高一年級學生將加入到城市考古的社區田野調查項目,亞洲文會圖書館歡迎“客堂間”成員及對上海本地歷史和藝術變遷深度感興趣的研究者利用其館藏做研究。此外,原北蘇州路上的香港大學上海學習中心也將以新的身份參與其中。
“客堂間”剛剛起步,愿景中它將是一個和外灘街區長期共生的過程,項目沒有截止日期。“茶話會”和一系列藝文活動將成為閉館期間上海外灘美術館和社區居民溝通的橋梁,明年也有望在社區舉辦音樂會。(圖/文 沈健文)
相關鏈接
在北京,尋找烏力波

2020年是“烏力波”誕生60周年,11月21日,我在北京參加了一場文學紀念活動。烏力波的法語全稱是 Ouvroir de littérature potentielle,意思是“潛在文學工場”,簡寫為 OuLiPo。其成員多為文人和數學家,他們通過“發明限制條件”來創作文學。

當天,我到得比較早,從一排閱讀材料中選擇了一份最重的英文材料。打開之后發現是MIT在2003年出版的《新媒體讀本(The New Media Reader)》。本書單列一節講述烏力波,我只來得及看了一點學術文章和文學文本。

之后,參與者們互相交流,以尋找線索之間的關聯。其他參與者拿到的材料多為烏力波成員的國內譯作,也有數學游戲、棋盤等。最終,我歸納出迷宮(敘事結構)、機械性/數學性、元文本、限制與潛力、清單與百科等共同點,還給出了自己對烏力波的定義:烏力波是依據寫作協議生成文本的一種方式,是文字永動機,它重構了作者、讀者和文本的關系。它是肉身中的代碼,機器中的文本。(圖/文 Jady Liu)
更多“烏力波”紀念活動還在發生

詳情請查看二十面體微信公眾號
本周主題推薦
社交媒體對現代生活的影響越來越趨于多元化,我們常常會基于社交媒體中的熱門推薦來選擇現實中的目的地和行動軌跡,而網紅建筑也憑借其新穎外觀及創造性風格占據著人們的視覺空間。本周我們的主題推薦出于對“網紅建筑”這一公共藝術/建筑新形式的相關探討。跟隨“野生建筑”觀察者徐騰的視角,探尋在城市公共空間中既能吸引人們關注,又具有獨特文化意義的建筑物。讀者也可以通過劇場對“場所”產生新的認識。(主持:劉懿琛)
上海·分享|網紅設計作為一種方法

詳情請關注AssBook設計食堂微信公眾號
上海·分享|和萬歷在一起的第970天

不正經歷史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博士生、“野生建筑”的觀察者徐騰將分享他這三年的學習和生活。
詳情請關注那行NMG微信公眾號
上海·展覽|“167平米極限”行動計劃II

詳情請關注電影劇場微信公眾號
線下活動推薦
上海·講座|村野跨界——文化賦能與文旅融合的鄉村振興

詳情請關注UrbanNetworkOffice微信公眾號
上海·對談|南昌路跨界會客廳:文學版圖中的思南路

線上直播入口請關注敘憶上海微信公眾號
上海·展覽|夜行少女A

詳情請關注try try projects微信公眾號
上海·講座 | 電影中的公園

詳情請關注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微信公眾號
上海·演出|音樂、詩歌與你的故事:夢想上海音樂會

詳情請查看樂開書店微信公眾號
深圳·論壇 |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更新學術委員會年會

主會場將聚焦“治理創新視角下的城市更新”,分會場將分為“制度構建”、“功能重塑”、“空間再生”、“文化傳承”四個版塊。
線上直播入口可關注UPDIS共同城市微信公眾號
佛山·漫步 | 老佛山,新天地:舊城改造樣板

詳情請關注BOOK導賞微信公眾號
成都·放映丨愛酷電影周成都分周

愛酷電影周推介中外前沿的酷兒電影,亦是中國歷史最久的獨立電影節(前身是北京酷兒影展),這是一個提供反思和交流酷兒電影、歡慶多樣性的平臺。這是“成都彩虹”承辦愛酷電影周成都分周的第五年。
報名請掃海報中二維碼
南京·展覽丨“靈與景”

詳情請關注瑞士文化基金會微信公眾號
寧波·講座和演奏 | 從須田一政出發:不止于攝影

詳情請關注JIAZAZHI LIBRARY微信公眾號
北京·展覽丨梁琛《1976/2020》

詳情請關注外交公寓12號微信公眾號
北京·展覽 | 看見“她的故事”:2020消除性別暴力展開幕

詳情請關注回聲Huisheng微信公眾號
北京·藝術節 | 活頁青年藝術節

此次藝術節集結眾多領域的創作人,包括藝術家、建筑師、設計師、作家、音樂人、電影人等,與數家出版機構和藝術機構協作,用藝術展位、講座分享、放映和工作坊等形式,發起一場精神的狂歡節。
詳情請關注UCCA藝術通訊微信公眾號
北京·演出丨Hard Rock Cafe Beijing復古搖滾派對

1971年6月14日兩個美國年輕人Peter Morton和Issac Tigrett在倫敦的海德公園旁邊創辦了第一家Hard Rock Cafe。1994年,北京終于等來了HRC,一下聚集起了一群熱愛音樂的中國人。2012年,北京的HRC關了。現如今,兩位當年的DJ決定再辦一場派對,找回當年的感覺。
時間:2020年11月28日17:00 - 21:30
地點:雙峰鎮(北京市朝陽區萬科公園五號建設銀行旁3F門二層)
詳情請關注雙烽鎮酉時微信公眾號
北京·音樂丨十三號線的聚會

詳情請關注THU搖滾樂手交流會微信公眾號
北京·展覽丨伊西·伍德:無傷大雅

詳情請關注X美術館微信公眾號
線上活動推薦
線上講座|波斯社會:游牧民族、女性

詳情請關注絲綢之路和亞州宗教考古美術微信公眾號
線上讀書會|你好!新人類系列新書分享

詳情請關注中信大方微信公眾號
線上課程|如何推動女工議題“出圈”?

詳情請關注尖椒部落微信公眾號
線上導覽|柏林同性戀博物館的幕后

詳情請關注德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文化教育處微信公眾號
(如果你想聯系我們,請發郵件至shenjw@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