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喜歡看虐文、悲劇,虐得越狠越覺得爽,是怎么回事?
原創 KY KnowYourself
KY作者 / Jojo
編輯 / Celia
前兩天,文荒的我準備去網上搜尋一批新的絕世小虐文。本來覺得這種口味不夠大眾,我還擔心什么都找不到,沒想到一搜之下發現,像我一樣的虐文/虐劇同好,居然還不少!
(圖自微博)
不僅如此,甚至有博主發明了一個新詞:

那么問題來了:明明看得那么揪心,為什么還有這么多人就好這一口?
今天的KY走近科學心理速遞欄目,我們就來探索一下,虐劇背后的故事。
01.
越是悲傷、越是享受
(敲黑板)我們的第一個知識點就是:人們能夠從悲劇性的故事中獲得愉悅感。
這聽起來似乎有些違背常理,但有諸多心理學家通過研究和實驗,證實了悲劇所帶來的悲傷情緒能夠令人們享受其中,并提升ta們后續的生活幸福度(life happiness)(Knoblovh-Westerwick et al., 2013)。

事實上,在英文中,tragedy paradox(悲劇悖論)一詞就專門被用來形容這樣一種情況:人們在觀賞作品時所產生的悲傷情緒越多,ta們反而越是會享受其中。
早在1742年,著名的歷史學家、啟蒙派哲學家David Hume就在Of Tragedy一文中寫道,悲劇能夠帶來的負面情緒是一部作品的積極特征。他認為,一部足夠優秀的悲劇,能夠通過激發痛苦(sorrow)、恐懼(terror)、焦慮(anxiety)等各種負面情緒,來為人們帶來愉悅感(pleasure)。
也就是說,當我們觀看虐劇時,真正喜歡的可能并不是被虐得昏天黑地的過程,而是那種被虐之后能夠收獲到的愉悅。

為什么虐劇帶來的負面情緒,
反而能讓我們感到幸福和滿足?
首先,我們在觀看虐劇時所產生的那些令人感到不適的負面情緒反應,能夠推動我們對自己當下的生活狀態進行反思,并產生感恩(gratitude)的情緒。
心理學家Frijda(1988)認為,人們對于生活中獲得的各種滿足感都會產生適應性,ta們很難意識到自己一直以來有多么幸福,總是容易陷入不滿足的狀態中。而負面的情緒狀態則能夠引導我們重新整理自己的認知——或是意識到自己當下的狀態有問題亟需解決,或是覺察到當下的狀態其實很順利,是值得感恩的(Bless et al., 1990)。
就像“在溫暖又安全的房間里看著窗外風雨交加”這一場景會令人感到格外舒適那樣,在這些虐劇帶來的影響下,我們更容易意識到自己的經歷沒有那么慘,和親密他人的關系也還不錯,并因此更容易覺察、體會到幸福和滿足感。
除此之外,還有心理學家認為,觀看虐劇之后感到愉悅,是因為我們能夠在這一過程中體會到強烈的聯結感。當我們觀看那些悲傷的電影時,我們會難以自制地對片中人物產生共情。此時,我們的大腦會分泌催產素,它也被稱為“擁抱激素”、“愛的激素”。在催產素的影響下,我們更傾向于照顧、關心身邊的人,并能夠因此感受到更強烈的聯結感。
特別是當我們和他人一同觀看某一悲劇時,身邊的所有人都在同一時間感受到相同的情緒,這種“情緒同步”能夠為我們帶來一種特別而又治愈的親密感和社群感。
最后,如果在觀劇被虐時你還順便大哭了一場,那么你收獲的積極效果還可能有額外加成。有研究顯示,無論男女,人們在哭泣后都普遍感覺更輕松了——ta們感到壓力被釋放,情緒重新恢復平衡,像是那些壞的感受都被“洗走”了(Trimble, 2012)。
虐劇/虐文可以從這么多種角度讓我們感到幸福和滿足, 看來下次心情不好的時候,要試試多看悲劇了~(思考臉)

Bless, H., Bohner, G., Schwarz, N., & Strack, F. (1990). Mood and persuasion: A cognitive response analy- si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6, 331-345.
Frijda, N. H. (1988). The laws of emo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3, 349-358.
Knobloch-Westerwick, S., Gong, Y., Hagner, H., & Kerbeykian, L. (2013). Tragedy viewers count their blessings: Feeling low on fiction leads to feeling high on lif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40(6), 747-766.
Koerner, K. (2013, February 20). The Surprising Reasons We Like Sad Movies.
Trimble, M. (2012, November 10). I Cry, Therefore I Am.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