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感覺80后蠻慘的,很多人是上有巨嬰下有小孩”
原創(chuàng) 晏凌羊 晏凌羊 收錄于話題#晏凌羊61#80后1#巨嬰1#原生家庭2

“感覺80后蠻慘的,
很多人是上有巨嬰下有小孩”
文/晏凌羊
01
這兩天,我在網(wǎng)上吐槽了一下我爸媽的“共生絞殺”關系,一個網(wǎng)友突然幽幽地來了一句:感覺80后真的很慘,很多人都是上有巨嬰下有小孩。
我真的覺得這個評論“亮了”。
我們八零后,現(xiàn)在已經(jīng)步入“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肩負的家庭重擔蠻重,心理負荷也蠻重。
養(yǎng)父母、養(yǎng)孩子本身不需要花費多少時間、精力和金錢,但若是把孩子教育好,若是遇上老人有情緒問題,你真的就很頭大了。
就拿我自己來說,很多時候我覺得自己過的就是“蠟燭兩頭燒”的生活。每天外出搬磚本就已經(jīng)很累,回到家里,孩子需要你管,父母時不時也會給你鬧出一些幺蛾子,那你就更感疲累。
有時候,孩子的教育問題容易解決,你多花點時間和精力,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也就OK了,而父母的情緒問題卻很難解決,甚至根本無法解決。
我們八零后的父母,大多是五六十年代生的人,他們那代人當中有很多人有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婚姻質量也普遍不高,卻又“死要面子活受罪”。
就拿我爸媽來說,我小的時候,成天擔心我爸媽會因為婚姻不幸而自殺。現(xiàn)在我都當媽了,也還是會擔心他們會因為婚姻不幸而自殺。也許,哪天真的只有他們當中有一個人去了,我才能如釋重負地說:我終于不必再擔心這個了。
寧肯自殺,寧肯禍害子女,寧肯一輩子在婚姻里委曲求全、“打碎牙齒和血吞”,也堅決不離婚,堅決“捍衛(wèi)家庭完整”給外人看……我爸媽一定覺得自己可偉大、可高尚了,自己都被自己感動了。
勸他們離婚但未獲應允后,我讓他們“像離婚一樣過”,如果不知道什么叫“像離婚一樣過”,可以學習下我和前夫……然并卵,他們早就形成了一種“共生絞殺”關系,誰也離不開誰。兩人像是站在大裂谷上玩拔河的兩個人,若是一方或雙方都松手了,那么,兩個人都會掉下去。
兩人能一直維持這種關系,只要不影響到我,也成。一旦影響到我,我就把他們趕回老家去。去年趕了一次,兩人回到老家后沒有事做、找不到精神寄托,更加苦悶,今年又來了。
這次回來他們稍微長點記性了,但是,他們又開啟了新一輪的博弈:爭奪單獨和我一起的權利,把另一方“擠”出去。飯桌上兩人爭著和我說話,在家里試圖逼我站隊,爭奪和我一起出去吃飯、游玩或回老家的機會……大多數(shù)時候,我爸讓著我媽,但他壓抑久了,就各種找機會爆發(fā)。
也許你會問:爭奪到對我的獨霸權、把另一方擠出去了,他們就會幸福了嗎?不會。習慣了劍拔弩張的家庭關系,他們早就過不了安穩(wěn)日子,很有可能會把火力都對準我……兩人忙著內(nèi)訌,我還能稍微安生些。若是一方被擠走了,我首當其沖要遭殃。
這就是為什么我對他們一視同仁的原因。要來廣州?OK,那就一起來。要回老家?那就一起回去。既然他們不肯離婚,也不肯“像離婚了一樣過”,那我只打包接收,打包處理,以免跟我居住的那一方成天找我的茬、跟我鬧矛盾。
我讓我爸媽“像離婚了一樣生活“,別再管對方的閑事,但他們一直在管,一直期望對方按自己看得慣的方式去生活,成天把對方搞毛,也把自己氣得半死,還影響到兒女、孫輩。
如此缺乏界限感,每天硬著頭皮撞南墻,卻死不悔改,樂此不疲。連小貓不小心撞到了玻璃窗,吃了痛,都會遠離玻璃窗,但有的人不會,還是哪里讓自己疼就往哪里撞。
我起初懷疑這是智商問題,后來又覺得不是,而是純粹的“賤”,是發(fā)自內(nèi)心地喜歡受虐。只有痛,能讓他們感受到一種強烈的“我在活著”的感覺。快樂、和諧不會讓他們覺得自己“活著”,不配得感讓他們覺得“有安生日子過,那一定快要死了”。
是誰說家庭是溫暖的港灣的?不,溫暖的港灣從來都只是少數(shù)。大多數(shù)家庭里,既有情感和溫暖,但也存在著博弈和戰(zhàn)爭。上述我說的,就是我們家的家庭戰(zhàn)爭和權力格局。
看透了這一點的我,只能選擇先自保。我不想當圣母,因為我知道自己才是這個家里的頂梁柱。一旦我這根柱子被壓垮了,家里老的小的全得喝西北風。
如果我想過得更好一點,只能引入“外援”,比如,找個男朋友。有這個我爸媽眼中的“外人”坐鎮(zhèn),他們就不會把負能量都傾倒給我了(我弟能幸免于難,也是因為有“弟媳”坐鎮(zhèn))。但我覺得,這一點實在太難實現(xiàn)了。很有可能我爸媽有一方都去了,我還是遇不到這個人。
我給他們買好的養(yǎng)老房,就這么空著,沒人住。在廣州,我不得不租了大房子,盡量讓他們倆實現(xiàn)物理上的隔離……為了解決他們的養(yǎng)老問題,也為了讓自己少受影響,我花出去了將近一百萬(在能力范圍內(nèi))。
之前我也說過,第一個說出“家和萬事興”的人,一定是對“家不和,萬事衰”有深切的體驗。
“家和”導致“有點小錢”,人們是感知不大到的,但是,“家不和”導致“破財”“不得不花出去更多的錢”“賺不進來本該賺到的錢”,一定令人印象深刻。
02
對我父母,我真的是愛恨交織的。他們給過我的恩情,讓我感念他們的好,讓我愿意孝順他們。但是,他們身上那種局限,卻又時常帶給我困擾。
每次我吐槽我爸媽,很多80后網(wǎng)友都很有共鳴,紛紛站出來說自己也攤上了同款父母。
再一問,哦,他們的父母也是五六十年代生的人。
我真的感覺三四十年代出生的那一撥父母,好像普遍比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那一撥要好纏一些。當然,這也只是我的整體感覺和揣測(不談個案),不一定對。
三四十年代出生的父母,如今已經(jīng)80來歲,他們大多自覺生命已快走到盡頭,生命力不夠旺盛后,對兒女的掌控欲也就沒那么強。他們當中,很多人已經(jīng)或將要迎來四世同堂,大多對家人(特別是孫子、孫媳婦、孫女、孫女婿)比較友善,有時會呈現(xiàn)出比較慈祥的一面。
三四十年代出生的老人,哪怕過得窮苦、文化程度低,也要比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好纏”很多、情緒穩(wěn)定很多,也不知道是否跟年齡、時代有關。
三四十年代出生的人,三觀成型的階段接受的是封建教育,Ta們內(nèi)心深處有封建社會倡導的“三綱五常”。他們是愿意講規(guī)矩的,哪怕講是封建規(guī)矩。進入新時代,他們已步入老年,在社會和家庭中統(tǒng)統(tǒng)失去話語權,但因為有基本的規(guī)矩意識,他們大多數(shù)人活得比較本分,愿意追求內(nèi)心的寧靜。
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從小接受的是造反教育,從小就要“打倒一切牛鬼蛇神”。改開后,我國有很長一段時間鼓勵“野蠻生長”,隨后才慢慢規(guī)范。我感覺這代人普遍缺乏規(guī)則意識,邊界感弱,很容易對他人產(chǎn)生控制欲,容易產(chǎn)生“被害幻想”。
青年少時期,是一個人三觀成型的關鍵時期。這段時期接受的熏陶,是非常重要的。可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這段時間都跑去干嘛了呢?
就拿有機會讀書的我媽來說,Ta們上學時候學得最多的是各種語錄、各種批斗檄文……就沒正經(jīng)受過什么通識教育。
我爸沒啥機會讀書,但在那種大時代氛圍下,成天接觸到的也是斗爭、斗爭、斗爭……
他們這代人老了以后,很難突破自己的局限,走出自己的心理困境。在家庭中,他們好像也特別熱衷于搞斗爭,只習慣劍拔弩張的人際關系,蔑視規(guī)則和秩序,看事情非黑即白。
一方面,這或許跟自身有關系;另一方面,可能也是時代留給他們的“后遺癥”。
我們這代人作為他們的子女,真的沒少受罪。所不同的是,有的人覺悟了,走出了不一樣的路;有的人,則原本原樣繼承了這代父母的劣根性。
03
看清了父母這些局限,我們又能怎樣呢?只能接受而已。
在兒女面前diss另一方、找“我比你受歡迎”的優(yōu)越感,也是他們找存在感的方式。
沒有人供他們控制、糾纏的日子里,兩人都沒辦法安放自己的無聊,也找不到人生的意義感和價值感。他們的生命力就是體現(xiàn)在和家人作戰(zhàn)方面,一旦沒了對手,他們就迅速枯萎了。
一家人本應該是互相成全、彼此互惠、互相滋養(yǎng)的,但在某些家庭里,人和人之間只存在此消彼長的關系。
話說回來,即使我給他們各買一套養(yǎng)老房,他們也不會去住的,因為他們可是非常要面子的人,彼此怨懟了一輩子,但在外面面前要裝恩愛夫妻、死后都想埋一起。
每次我吐槽這些,總有各種熱心網(wǎng)友給我提這樣那樣的建議。
可是,為何人們不愿意承認:這個世界上,有些問題就是無解?
某些事,根本不能被解決,你只能選擇無視,選擇讓它如其所是,選擇讓它過去。
你能想到的辦法,別人未必沒想過,全世界不是只有你一個人那么聰明。
我曾經(jīng)試圖背負起父母的負面情緒、努力想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和無聊問題,并將其視為盡孝的方式,但后來我發(fā)現(xiàn)我真是太高估自己了,只能撂挑子不干了。
接受他們就只配過這樣的生活、只愿意延續(xù)以往和自我、和他人、和世界的相處方式這一事實后,我也就安然了。
我不知道他們會以怎樣的方式和我們分別。如果這一天來臨,我一定會爆哭,但是,我不打算內(nèi)疚了。
全文完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