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莫挨勞資:為什么有人一醒來就暴躁?丨起床氣
原創 騰訊醫典 騰訊醫典
每天起床第一句,先給自己打個氣!
但是大多數時候,我們起床不但沒給自己打成氣,反而還多了個別的氣:
“起床氣”



可以是:隔壁6點響起的電鉆聲仿佛鉆在我腦殼上,只想炸了全世界!

甚至可能是……生怕自己激情殺人。

真·誰也惹不起
早在1982年,一名韓國警察睡覺時,女友打了停在他胸上的蒼蠅,他被激起“起床氣”,和女友發生口角后槍殺5個村民,最后用手榴彈與3名人質同歸于盡。

安徽的李女士在賓館值夜班時小睡片刻,凌晨時分,被一持水果刀的蒙面男子叫醒,誰知此時的李女士臨危不亂,用“起床氣”作勇氣,把劫匪直接嚇懵。

那么問題來了——

說白了就是——
沒睡到自然醒
看啥都不順眼
那為啥沒睡醒就會這樣呢?
來源一:睡眠慣性和睡眠恍惚
早在1939年,就有“起床氣”相關論文:“……剛起床后,無論睡眠時間長短,都不開心。”[1-2]

這也是關于睡眠慣性最早的描述。
睡眠慣性,就是睡醒后,短時間內感受到嗜睡、迷失方向和認知功能下降。
德國哥廷根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醒來后的半小時內腦血流速度低于睡眠前[3]。在剛睡醒時,腦干等腦區的覺醒中樞已蘇醒,但大腦皮層調節情緒、認知和決策等功能的腦區還沒有完全恢復[4]。
也就是你雖然醒了,因為睡眠慣性,你的身體還沒準備好干正事兒。
所以人剛睡醒時候,容易認知水平低、情緒低落,“起床氣”容易趁虛而入。

一恍惚
可能真·動手
睡眠恍惚發作的人,精神更混亂,認不清周圍的環境和人,可能有暴力行為!
這也就是我們平時起床氣發作時想罵人、想打人、想砍人的暴力思想來源。

睡眠恍惚在人群中發作并不少!
2014年德國弗萊堡大學醫院的一項研究調查了16000人,其中2421人(15.2%)稱自己在過去一年中曾有過至少一次睡眠恍惚發作[3]。
看看,在睡夢正香中被叫醒,生氣發火的真的不止你一人~

來源二:社交時差
你的睡眠時間與大家的睡覺時間不一樣,也就是社交時差,也有可能帶來“起床氣”。
人類大多數生理過程和行為都表現出晝夜節律,這種生物時間的變化可以把人分成早、晚2個類型。
“早”型的人,就是“百靈鳥”,喜歡早睡(晚上10點到12點入睡)早起(早上5點到7點起床)。
“晚”型的人,則是“貓頭鷹”,傾向于晚睡(晚上1點到3點入睡)晚起(早上9點到11點起床)[4]。
這受遺傳因素影響很大[5]。

比如明明我是“晚睡晚起”的“貓頭鷹”型,偏偏為了心中的夢想養家糊口,每天一大早就起床,飛奔著去擠地鐵。
在社交時差的錯位下,就容易有“起床氣”,加上晚睡導致的睡眠不足又給起床氣添了把火。
慕尼黑大學心理研究所發現大概有70%的人存在社交時差,且生物鐘和社交鐘相差超過1小時[6]。

來源三:快速眼動睡眠期被中斷
人在睡覺的時候,大腦經歷的睡眠周期分為2個部分:

如果我們在快速眼動睡眠期中被叫醒,就很容易有起床氣。
至于為什么這個睡眠階段如此特殊,多倫多大學認知中心的研究人員有所發現:
人在快速眼動期時,自主神經激活,呼吸加快,體溫升高[7]。
如果我們這時接到了朋友的電話,或承受了老媽突如其來的叫起服務——

我們的身體比較亢進,情緒波動,難免會起床氣發作。

睡前準備要做好
睡前不要喝咖啡、熬夜,不僅會加重起床氣,還會影響第2天的情緒和狀態。

睡覺條件要安逸
睡覺時,合適的光線、合適的溫度,甚至是那張你常睡的軟硬適中的床都是給你一個良好的睡眠環境的必要條件,在熟悉舒服的環境中睡覺有助于消除睡眠慣性[8],第二天醒來心情也會美好,而突然變換的睡眠環境則會加劇“起床氣”的產生。

睡醒活動活動
一覺醒來,打開窗簾沐浴陽光,可以讓我們清醒得更快;做一些伸展運動,增加大腦血流量,確保足夠的血液供應,促進大腦的新陳代謝,消除睡眠慣性[9]。
運動之后,用10分鐘洗個熱水澡,幫助體溫上升,也能更快地振奮精神,開始一天的工作哦~
審稿專家:許宏偉 |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神經內科主任
參考文獻
[1].Kleitman N. Sleep and Wakefulnes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39.
[2]Hilditch C.J. and McHill A.W. Sleep inertia: current insights [J]. Nat Sci Sleep, 2019. 11: 155-165.
[3]Hajak G., Klingelhofer J., Schulz-Varszegi M.,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erebral blood flow velocities and cerebral electrical activity in sleep [J]. Sleep, 1994. 17(1): 11-9.
[4]Kuboyama, T., Hori A., Sato T., et al. Changes in cerebral blood flow velocity in healthy young men during overnight sleep and while awake [J]. Electroencephalogr Clin Neurophysiol, 1997. 102(2): 125-31.
[5]Hornyak M., Feige B., Riemann D., et al. Periodic leg movements in sleep and periodic limb movement disorder: prevalence, clinical significance and treatment [J]. Sleep Med Rev, 2006. 10(3): 169-77.
[6]Roenneberg T., Wirz-Justice A. and Merrow M. Life between clocks: daily temporal patterns of human chronotypes [J]. J Biol Rhythms, 2003. 18(1): 80-90.
[7]Vink J.M., Groot A.S., Kerkhof G.A., et al. Genetic analysis of morningness and eveningness [J]. Chronobiol Int, 2001. 18(5): 809-22.
[8]Roenneberg T., Allebrandt K.V., Merrow M., et al. Social jetlag and obesity [J]. Curr Biol, 2012. 22(10): 939-43.
[9]Peever J. and Fuller P.M. The Biology of REM Sleep [J]. Curr Biol, 2017. 27(22): R1237-R1248.
[10]Hilditch C.J., Dorrian J. and Banks S. Time to wake up: reactive countermeasures to sleep inertia [J]. Ind Health, 2016. 54(6): 528-541.
[11]Kovac K., Ferguson S.A., Paterson J.L., et al. Exercising Caution Upon Waking-Can Exercise Reduce Sleep Inertia? [J]. Front Physiol, 2020. 11: 254.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