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頭孢菌素皮試,做還是不做?這是個問題
原創 上海藥訊 上海藥訊

它與青霉素同屬于β-內酰胺類,臨床使用適應癥廣、療效好、安全性高,是臨床抗感染治療的重要武器,但在使用中過敏反應時有發生,也是大家比較擔心的問題。2013年頭孢曲松(羅氏芬)修訂說明書,增加皮試要求,但在2015年7月卻又再次修訂取消了皮試要求。皮試要求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一改再改,使用頭孢類藥物,到底要不要或者說應不應該做皮試呢?這個問題一直困擾醫務界、乃至管理部門,對此的觀點分歧很大,一直爭論不一。
認為需要做皮試的理由:同品種、不同規格、不同廠家的頭孢類抗生素產生過敏反應的程度也可能不一樣;患者個體差異較大、不同種類的頭孢菌素理化性質及藥品質量有差異。醫院出于安全因素考慮要求做皮試,可以降低藥物過敏風險,避免醫療糾紛。
認為不需要做皮試的理由:過敏反應發生率低,為1%-7%,過敏性休克發生率僅0.0001%-0.1%,且有別于青霉素過敏,當患者對一種頭孢菌素過敏時往往可安全使用另一種頭孢菌素。
目前我國藥典、藥政管理部門對使用頭孢類藥物做皮試的問題沒有明確的規定,頭孢類藥物說明書大部分也都只標注:對青霉素過敏者慎用,對頭孢類有過敏者禁用;目前沒有公認的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皮試試驗方法;迄今未見任何研究報導頭孢菌素皮試可以預測患者對于頭孢類藥是否過敏,數據顯示,皮試的準確率小于30%,好多本來可以應用的藥物被一個假陽性皮試結果限制了使用,不利于患者的治療。
關于頭孢菌素類藥皮試,當前的主流意見不推薦做皮試篩查,循證證據不支持其篩選價值。在國外,當患者對一種頭孢菌素過敏時,評估其是否耐受擬用的另一種頭孢菌素時會進行皮試,受試藥物包括青霉素皮試全套和擬用的頭孢菌素,分步、持續數日,由受過訓練的過敏專家操作和解釋結果。
濫做皮試、不當解釋危害非常大,會延誤患者治療時間,增加患者經濟負擔,大幅縮窄治療選擇,造成萬古霉素、喹諾酮類、碳青霉烯類頭孢菌素等過度使用。同時,營造虛假安全感威脅患者安全,增加醫護工作量和醫患糾紛。
因此,詳細詢問患者過敏史比皮試更重要;準確、具體描述過敏反應,包括可疑過敏藥物品種、品規,臨床癥狀、體征以及輔助檢查旁證,需要注意的是,皮試陽性不等于過敏;密切觀察患者用藥后情況,時刻保持警惕;認識皮試的局限性,如假陽性、假陰性,僅能預測的IgE介導的Ⅰ型過敏反應等;對處置速發型過敏反應進行充分準備,包括設施、藥物(尤其要注意應使用腎上腺素而非地塞米松)。

(文/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 朱琰)
本文版權屬于上海藥訊,配圖來自網絡,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來源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頭孢菌素皮試,做還是不做?這是一個問題》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