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崖邊:吾鄉吾民》: 打破邊界書寫新鄉土中國
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鄉村人到城市求學和謀生,閻海軍也是其中的一員。崖邊是閻海軍的家鄉,屬隴中黃土高原干旱地區,“大家都是逃出去的心態,但所有生在農村的人,都有割舍不掉的鄉情。每次回到家鄉,內心復雜。”于是,他開始了對崖邊進行田野式調查,并訴諸文字和影像。2015年出版《崖邊報告:鄉土中國的裂變記錄》,迅速登上了各大好書榜。
閻海軍一直在觀察、記錄、思考城市化浪潮之下的鄉土中國,今年推出《崖邊》雜志書系列第一期《崖邊:吾鄉吾民》,這是一個新的、更開闊的嘗試。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孫珺
“發現鄉村之美”
從走訪調查到寫作,閻海軍花費七八年的時間打磨出《崖邊報告:鄉土中國的裂變記錄》,入圍“第十一屆文津圖書獎”,獲得第六屆甘肅黃河文學獎一等獎。此后,《官墻里:一個人的鄉村和都市》《隴中手藝》等始終堅持關注鄉土中國。
“我寫完《崖邊報告》以后,很多沒有通讀全書的人通過媒體的截取報道內容,以為我在唱衰鄉村,其實完全沒有。我一直在思考怎么辦的問題。《崖邊報告》提出了‘守住鄉土’的命題,也有人認為不可能守住。我一直堅定地認為,讓所有的農民都進城完成城市化不大可能,這個問題各方都有很激烈的爭論。”閻海軍強調。“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的戰略構想,這就定了調。后來我做《隴中手藝》,算是‘發現鄉村之美’的一本書,由手藝人的生命故事開掘鄉村豐饒博大的文明內核。”冷靜而充滿關懷的思考和呈現讓《隴中手藝》這部書獲得了甘肅省第九屆敦煌文藝獎。
關注中華文明根脈
在寫作《隴中手藝》這本書的過程,閻海軍有了更深的思索,“我一個人書寫鄉村的力量太微弱,和朋友探討的過程中,有了做一本鄉土題材雜志書的打算,可以發動更多人參與到鄉土文明的保育傳播中來。”
這顯然是一個更新的嘗試和有力的實踐。《崖邊》系列旨在倡議更多的人關注中華文明的根脈,并從中梳理能夠助益現代化的思想文化資源,力圖將所有致力于鄉土研究、鄉村建設、鄉村藝術的學者、藝術家、作家、記者、學生、打工者、實踐者聚攏來,通過非虛構的寫作形式,打破邊界,形成“跨界人文藝術的表達共同體”,立足新鄉土,創造新文藝,培植新青年。閻海軍說,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將文字交給一切人”。
首期《崖邊》主題:“故鄉”
“將文字交給一切人”這也意味著作者多,而如何能編出高質量的、可持續的系列書,保證在多種視角的基礎上又不散亂呢?
閻海軍對此頗有信心。首先,著名作家韓少功先生擔任《崖邊》系列的顧問,猶如定海神針;其次,還有一個編委會,成員有黃燈、魯太光、張慧瑜、何效義、張子藝等學者和作家,“他們都是選題的參與者,我們有很多的討論和商議,出版社的同志也會參與進來,力求做得更好。”
首期《崖邊》的主題是“故鄉”,收錄有學者張孝德、韓少功、祝東力、黃燈、魯太光、黃志友等關于探索新時期返鄉書寫的討論;從農村走出來的農民工樂隊自發組織“文化下鄉”的活動紀實;篆刻藝術家何效義與農村手藝人合作鑄鐵印日記;紀錄片《初三四班》導演陸春橋講述汶川大地震震后十年人們的韌性與堅強;非虛構作家張子藝講述自己家族通過三代人近百年的奮斗全部進入城市生活的歷程與感悟。以《我是范雨素》一文為人熟知的育兒嫂范雨素、因“詩意棲居”終南山而爆紅網絡的作家、畫家張二冬……均以短章散記的形式寫出轉型期鄉村社會人們的各種情感。
對話閻海軍:《崖邊》系列是面向全國、全世界的
廣州日報:一般雜志書系列都是主打青春、時尚,而《崖邊》系列是書寫故鄉和鄉土,您是如何有了打造《崖邊》雜志書系列的想法?
閻海軍:過去十多年,我一直在做鄉土文明、鄉村世界有關的寫作和研究,對鄉土有情結,所以一直在繼續這個方向。另外,從大的方面來說,鄉土是中國至關重要的一部分,目前城鎮化率已超過50%,但還有很多人是農民,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根都在農村,即便常年在城市工作生活的一部分人,他們有生之年都要與自己的家鄉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系。
我們期待所有致力于鄉土研究、鄉村建設、鄉村藝術的人能夠深入農村,打破邊界, 形成“跨界人文藝術表達共同體”這樣一種全新表達共同體。也希望我們的行動,能在“城市化”和“鄉村振興”兩翼齊飛的平衡前進中,獲得更為積極廣闊的認同。
廣州日報:以“崖邊”為主題詞,是否會有地域局限之感?
閻海軍:狹義地說,崖邊是一個地名,我在那個小村莊出生長大,后來又寫了很多關于它的文字,這種感情就像莫言基于高密、賈平凹基于丹鳳。對一個寫作者而言,出生地會成為他的生命密碼、精神密碼。崖邊對我而言,就有著這樣非同尋常的意義。
廣義一點說,“崖邊”是一個文化符號。提到崖邊,很多人想到懸崖,恰好可以用大眾的這種意識喚醒一種警覺:如果你覺得崖邊是危險的,你怎么還不思考呢?怎么還不行動呢?這是從符號的角度選擇“崖邊”作為書名的第二個理由。
我特別想指出一點,《崖邊》雜志書和我的村莊不再有任何關聯,第一本書沒有地域之限,未來的N本書,我都不太會做地域性的內容。我們給這本雜志書定位的選題方向,未來必須是面向全國,甚至面向世界的,具有一定廣度和深度,且具有普遍意義。內容為王,“崖邊”之名下的實際內容,一定不會受地域局限。
廣州日報:《崖邊》雜志書系列如何做到可持續發展?想打造成為一個文化IP嗎?
閻海軍:隨著國家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圍繞鄉村,我們應該有廣泛的表達,鄉土文明應該有廣泛的傳播,這是做好這本雜志書的最大契機。最終,我的目標是形成一個“跨界人文藝術表達共同體”,會朝著這個方向去推進。
廣州日報:作為主編,和以前自己寫作有什么不同?
閻海軍:做主編,壓力并不比自己寫作要小,最大的問題是一本書的立意,想完全實現自己的構想太難了,左右的因素和干擾太多。
另外,溝通銜接耗費心力,一本雜志書,主創人員是作者,我得把控體例、風格。不過痛并快樂,我相信磨合幾期以后,我們會擁有一個高效而縝密的寫作團隊,也就是我想要的表達共同體,那時候,做各種選題就會游刃有余。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