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夜讀|大學“送溫暖”也可以很溫柔
很多年前,我家一親戚的小孩考上了某知名大學。大一第一學期結束前,才知道學校有給貧困學生買冬衣和來回火車票的福利。家在農村,還有兩個姐妹讀書的他,去做了登記。假期來臨,他順利拿到了學校發的衣服和火車票,開心地踏上了回家的路。寒假里,他也多次跟家人和親戚說起這事,滿臉是對大學的自豪。不過,那件黑色的棉衣,他后來很少再穿。
少年的心,會為意外的饋贈而感恩,也會對特定著裝打上的某種標簽格外敏感。
所以,當我看到這則新聞,有一種欣慰:河南洛陽理工學院為貧困生采購過冬棉衣時,考慮到學生的品味和隱私等問題,選取了多種款式和顏色。
新聞里說,這項活動持續了11年,但沒說清楚,采購多種款式和顏色,是活動第一年就有的傳統,還是今年的新特色——當然,無論怎樣,這種有人情味的細節,都值得點贊。但顯然,今年獲贈的這313名學生,身暖,心更暖。多種款式和顏色,滿足年輕人品味還是其次,重要的是,它淡化了衣服的資助性質,增加了日常屬性,讓學生們穿起來更自在。
不是說承認貧困就是不光彩的,需要衣服來掩飾;也不是說一些大學發放冬衣,沒有采購多種款式和顏色,就是不對的。相反,大學生應當有客觀認識自身和家庭處境的勇氣,大學為貧困生發放冬衣,也是難得的善舉。但發放,還能發放多種款式和顏色的,就是將原來的優秀拉到了滿分。這是對學生隱私的保護,也是對他們心靈的呵護。
這也是學校管理理念的一大步。
曾經,一些大學在保護學生隱私上,有些神經大條。2017年,媒體報道過一些大學在公示受助學生信息時,沒有將身份證等隱私信息隱去。這事還驚動了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明確表態務必擰緊“保護學生個人信息和隱私”這根弦,讓資助工作更合規、更有愛、更有溫度。
什么是“更有愛,更有溫度”,洛陽理工學院作出了示范。即便給貧困生發棉衣本就不是“規定動作”,接受的學生也不算多,但學校還是將細節做到了極致。
以往也不是沒有優秀選手。“中科大往貧困生飯卡里偷偷打錢”,曾引發八方點贊。學校通過對學生食堂消費數據的統計,利用大數據算法,推行“隱形資助”項目,每人每月可獲160元的資助(寒暑假除外)。這一暖心舉動經報道后,被很多大學采納,各種版本的“隱形資助”紛紛涌現。
當然,這里面還牽涉到“公平”與“關懷”如何兼顧的問題。資助貧困生的錢或物資,不論是出自政府,還是大學,總量都是有限的。如何讓資助抵達真正的貧困生,避免“會哭窮的孩子得資助”,有些信息的公開是必要的,不能將什么都套進“保護隱私”的殼子里,影響到資助的公平公正。但事實證明,既保證充分的信息公開,又保護學生隱私、免除學生顧慮,是完全能做到的。
對大學來說,關鍵可能不在于有沒有這個能力,而在于有沒有這份心。
在保護隱私、呼喚政策制度更有人文關懷的今天,大學的身教重于言傳。被大學溫柔以待的學生,將更明白隱私、尊嚴的價值。在走出校園后,對隱私的呵護,對他人細微的體貼,將成他們的自覺舉動。所謂文明的進步,不就是在這種個體的努力中慢慢實現的嗎?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