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產業扶貧|哈尼梯田里的“稻魚鴨”走上大城市餐桌
【編者按】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是實現先富幫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重大舉措。《上海的責任:對口幫扶親歷者說》一書即將出版,口述者都是上海東西部扶貧協作與對口支援工作的組織者、見證者、參與者。澎湃新聞重點挖掘其中的產業扶貧故事,從一個微觀視角深入觀察“輸血式”扶貧到“造血式”扶貧的轉變,盡管過程很艱辛,但這個模式讓廣大貧困人口實現了真脫貧,當地經濟實現了可持續發展。

紅河州梯田鴨。 本文圖片均由口述人提供
口述:蒲永鍇
采訪:裘一婧
整理:裘一婧
時間:2020年5月22 日
2016 年 6 月,我作為上海市第十批援滇干部奔赴云嶺大地,來到云南省紅河州,開始了為期三年的滬滇扶貧協作工作。當時正處于全國人民全力脫貧攻堅、為實現2020年達到全面小康目標的關口。受限于經濟、自然條件及交通狀況,當地百姓生活貧困,對個人而言,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鍛煉和經歷。
我出生于四川省的一個貧困農村,本就來自大山深處的我對農村生活十分了解。因此,到農村工作,我并不擔心是否能夠適應。如何有效開展工作、真正改善當地人民生活才是我當時腦海中唯一的考慮。一到云南,我就帶著小組成員到紅河州13個縣市尤其是7個貧困縣開展調研,深入了解州情、縣情和幫扶需求。紅河州處于云南省南部,地廣人稀,面積約3.23萬平方公里,大約是上海的5倍,人口是上海的1/5左右,460多萬。雖然這里山巒連綿,風景極美,但是受制于產業單一、出行困難、信息不暢、自然災害頻發等不利因素,當地的經濟較為落后,平均1個縣1年自身的財政收入只有1億左右,支出大約20億,缺口很大,貧困程度可想而知。
貧困山村的種種困境,讓我們深深認識到脫貧攻堅任務的艱巨性,同時也激發了攻堅克難做好滬滇扶貧協作工作的干勁和決心。
“當地所需,上海所能”。我們開展項目的原則,不是憑空拍腦袋,而是針對當地的資源稟賦條件、找到它的與眾不同之處進行合理開發。高原立體氣候、山區面積占比大、自然資源豐富……這些特征正是紅河這個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實現差異化發展的優勢所在。哈尼梯田的“稻魚鴨”項目就是典型的案例之一。

云南哈尼梯田。
哈尼梯田是世界文化遺產,作為優秀傳統農耕文明的代表,應當得到保護,然而單純種水稻附加值較低,一斤米賣不了多少錢,農民種田積極性不高,長此下去梯田就會被撂荒。于是,我們想到推廣“稻魚鴨”項目:梯田里除了種紅米稻,還可以養梯田鴨、養稻花魚。哈尼梯田的形成本身就是精細農業的體現,稻魚鴨綜合種養在當地局部村莊已經有實行,但作為一種既可以提高單位畝產收入又能保護梯田的范式沒有大面積推廣,也沒有形成產業化,推廣這個項目具有較大經濟價值和文化意義。該項目在申報滬滇產業項目時得到滬滇兩地項目主管部門的一致認可。
只要愿意做這個項目的貧困戶,我們就免費發放鴨苗、魚苗和紅谷稻的種子。2018年,我們為稻魚鴨項目提供了500萬資金支持,2019年提供了800萬資金支持。如果只種植水稻,一畝產出僅有2000多元,實施“稻魚鴨”綜合種養之后,一畝綜合產出能夠達到8000元左右,單位畝產值直接增加6000元左右。加入這個項目的人家在收入上基本都成功達到脫貧標準。項目實施兩年多以來,在哈尼梯田核心景區的新街鎮有1000多農戶得到了項目資金支持,并從中受益。
此外,原先當地人養鴨,主要是養來生蛋供自己食用,沒有認識到“老鴨”的經濟價值,我們便給他們資金支持,發展生態梯田鴨品牌。鴨子直接放在田里散養,區別于普通的基地飼料喂養,養了二三年的鴨子可以賣到二三百元一只,大大提高了農民的收入。

哈尼梯田里的稻花魚。
全生態綠色產業不僅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另一方面又保護了他們獨有的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遺產,稻、魚、鴨共生,形成了哈尼梯田特色的生態產業,梯田紅米、梯田鴨、梯田鴨蛋變身“可以吃的世界文化遺產”。事實證明,推廣“稻魚鴨”項目具有很高的價值和意義。
為了解決農產品的出路和銷售問題,我們還幫助當地建設了一系列配套項目,建設綠色食品產品園,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實現“公司化運作”。例如紅米和魚鴨,由當地公司統一收購,再進行加工,把鴨蛋加工成咸鴨蛋,對外銷售。谷子、稻田魚、梯田鴨都是保底收購,在這種運營模式下農民所賣即所得。
在銷售渠道方面,我們有一個愿望:“讓貧困地區的農產品從田間地頭走向上海市民的餐桌。”將云南的“山珍”變成上海的“海味”。我們是從上海過去的,知道上海有市場需求,所以我們在推動“滬企入滇、云品入滬”上積極想辦法、出實招。充分發揮自身橋梁紐帶作用,全力做好協調對接工作,為紅河與上海的社會組織、企業“牽線搭橋”。2016 年 9 月,紅河州委、州政府在上海舉辦了紅河高原特色農產品推介展,把紅河州的優質農產品引到了上海市場。自援滇以來,我動員組織了50多家上海企業走進紅河、考察紅河——云品中心攜上海買手及電商公司到紅河對接高原特色農副產品。如今,元陽紅米、建水紅薯和蒙自米線等紅河特色產品已走入上海家庭,“紅河的菜園子”變成了“徐匯的菜籃子 ”。
除了“稻魚鴨”項目,我們還根據當地海拔高度不同發展梯度扶貧產業,不同海拔高度氣候條件天差地別,適宜發展的產業也各不相同。紅河豐沛的河水加上氣溫頗高,水汽蒸發到三四千米、五六千米,便形成降雨,造就了獨特的立體氣候。“稻魚鴨”項目適合在海拔一般在800米到1600米之間,屬于中海拔,這個區段正適宜哈尼族、彝族耕種梯田,還能發展梯田云霧茶。海拔低一點的地方屬于熱帶,處于干熱河谷,春節前后的氣溫可以達到30度左右,很適合種植熱帶經濟作物,可以發展熱帶水果產業,比如甘蔗、柑橘、芒果、香蕉等。干熱的河谷就像一個天然的大棚,我們就支持種植各種冬季蔬菜;針對海拔比較高的地方,就種植中藥材,比如板藍根、重樓(云南白藥的主要原料)等。之前當地農民雖然也會這樣做,但是相對分散,我們就有意識地去引導他們,幫助他們規劃“一村一品”,發展“一縣一業”,形成規模化效應。
回顧這三年的日子,每一天都是忙碌而充實的。每周都在州和縣兩個辦公地來回奔波,不是在會議室、項目點、就是在去往各處的路上,度過了三年流動的日子。三年紅河行,一生云南情,如今,這片土地已經沉淀到我的內心。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不求創造輝煌絢爛,但求腳踏實地。
【口述人簡介】
蒲永鍇,1970年4月生。2016年至2019年,為上海市第十批援滇干部,任云南省紅河州政府副秘書長,2017年9月起兼任云南省紅河州元陽縣委常委、副縣長。現任上海市徐匯區政協副秘書長、專門委員會辦公室(委員聯絡室)主任。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