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020年第一個節氣到,小寒日常起居重“三防”
廣東衛生信息
按農歷月份排列,
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中倒數第二個節氣
但按公歷來,
它是邁入2020年年的第一個節氣。
小寒到,說明離春節也不遠了。
民間諺語:“小寒大寒,冷成冰團。”
廣東雖然不太寒冷,但仍然要要重視養生保健,
那么小寒節氣該如何養生呢?
小寒節氣養生要注意什么?一起來了解一下!
綜合自新華社、央視財經、養生中國、人民網健康、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及網絡

小寒時節,起居重“三防”
1.防寒——要護頭
“寒性凝滯,寒性收引”。中醫認為,天氣寒冷,關節痛、頸椎病甚至是心腦血管疾病都容易發病。小寒時節,保暖是第一要務。
小寒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時節,尤其要注意頭部保暖,外出記得帶帽。因為頭部是人體的神經中樞所在,并且頭為諸陽之會,所有的陽經都上達于頭部。

2.防燥——內服+外用
內服:除了多飲溫水之外,還應適量補充蛋白質及脂肪,如滋補湯品、牛奶、酸奶、各類粥品,將水分“鎖住”。

3.防感冒——常伸腰
小寒是風寒感冒多發的時節。除了注意保暖,還要多做肢體伸展運動,振奮陽氣,固表防感。此外,還可在每日洗臉后用雙手摩擦面部致生熱,可增強御寒能力。

小寒養生要會補
中醫認為寒為陰邪,最寒冷的節氣也是陰邪最盛的時期,從飲食養生的角度講,要特別注意在日常飲食中多食用一些溫熱食物以補益身體,但進補并非吃大量的滋補品就可以了,一定要有的放矢。按照傳統中醫理論,滋補分為四類,即補氣、補血、補陰、補陽。
01
補氣主要針對氣虛體質
如動后冒虛汗、精神疲乏等體,宜用紅參、紅棗、白術、北芪、淮山和五味子等。
02
補血主要針對血虛體質
如頭昏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黃、嘴唇蒼白等,應用當歸、熟地、白芍、阿膠和首烏等。
03
補陰針對陰虛體質
如夜間盜汗午后低熱、兩頰潮紅、手足心熱等體征,宜用冬蟲夏草、白參、沙參、天冬、鱉甲、龜板、白木耳等。
04
補陽針對陽虛體質
如手足冰涼、怕冷、腰酸、等體征,可選用鹿茸、杜仲、肉蓯蓉、巴戟等。陰虛陽盛的體質更宜選用冬蟲夏草、石斛、沙參、玉竹、芡實之類,配伍肉禽煲、燉湯水進補。
小寒中藥食療方
首烏當歸雞湯
雞肉250克、當歸10克、首烏10克,小火燉1小時,加適當調料,喝湯吃肉。可以補氣血,益肝腎。適合心氣不足的心律失常、慢性心衰的患者。

枸杞子30克、百合50克、瘦肉50克,燉開后文火煮約50分鐘即可,適用于肝腎陰虛的高血壓、心律失常患者,有頭暈、眼花、煩熱盜汗、失眠等癥。

肉蓯蓉10克、瘦肉或排骨100克,煮60—90分鐘,加調味料適量可喝湯吃肉。有補腎助陽、益精通便的作用,用于心血管病人屬于腎陽不足的畏寒肢冷,小便頻數、夜間多尿等癥。

鴿肉100克、茯苓、枸杞子10克,燉60分鐘,加少許調味料,喝湯吃肉。有補腎、益氣、滲濕的作用,適用于疲勞、腰酸、水腫的慢性心衰患者。

離春節又更近一步,
與家人團聚的日子又更近一步了
寒冬已至,春天還會遠嗎?
回家的路,也不遠啦~
編輯:陳佳 責編:陳廣泰
閱讀原文
原標題:《【養生】小寒到,日常起居重“三防”,這些養生門道快收好》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