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鄒衍吹律
作者:鄧瑞全,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易學文化研究院教授;張沫飛,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易學文化研究院研究人員
鄒衍出生于戰國末期的齊國,是戰國時期陰陽家學派的創始人及其代表人物。鄒衍生卒年不詳,據推斷大約生于公元前324年,卒于公元前250年,活了70余歲。鄒衍的祖先原本是宋國人,是宋國國君的后裔。宋閔公的后代正考父食采于鄒,隨著家族世代發展,就以地為氏,成為了鄒氏。這一支鄒氏后來遷往了齊國,逐漸發展成為齊國的貴族。齊威王時期的大臣鄒忌就是這一支的后裔,鄒衍也同樣出于這一家族。
陰陽家的起源
陰陽家是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學派。陰陽家以“陰陽五行”學說為核心,通過觀察自然宇宙運行的客觀規律,推演建構出一個龐大的宇宙圖式理論,用以推算和解釋各種自然現象,并將之推廣到人類社會。陰陽家思想的形成最早源于農業生產的過程中。為了保障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陰陽家觀察自然界四季變化的規律,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制定了一套天文歷法。同時,陰陽家的思想也深受先秦時期道家思想的影響?!独献印吩唬骸叭f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鼻f子也有很多關于陰陽的論述。這些在觀察自然界運行規律的基礎上產生的樸素思想觀念被陰陽家吸收過來,成為陰陽五行理論的思想基礎。另外,陰陽家思想為什么會在齊國迅速發展起來?這是由于黃老道家思想在齊國流傳甚廣。田齊的統治者自稱黃帝后裔,對黃老之道非常尊崇。在戰國秦漢盛行的齊地八神的崇拜中,就有“陰主”“陽主”,可見陰陽思想在齊國的巨大影響。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中,以陰陽五行為核心,以黃帝以來的史事為依據的陰陽家學說,自然而然地發展起來。
鄒衍與稷下學宮
年少的鄒衍生活在齊威王和齊宣王統治時期。此時的齊國國力及威望都達到了鼎盛。但很快齊國走向了衰落。鄒衍見證了齊國由盛而衰的過程。
鄒衍的早年經歷不見于記載,相傳他十五歲便就學于臨淄的稷下學宮。作為齊國的首都,臨淄是當時首屈一指的大都市,經濟與文化都非常繁榮。據《史記·蘇秦列傳》記載:“臨淄之中七萬戶。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琵、擊筑彈琴、斗雞走犬、六博蹋鞠者。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笨梢韵胍姰敃r臨淄城的繁榮景象。不僅如此,臨淄還是戰國時期最重要的學術與文化中心,來自各國各地的文化學者都聚集于此 ,是當時所謂百家爭鳴的重要舞臺。這一盛況的形成不僅是因為臨淄經濟與政治上的重要地位,也是齊國統治者有意打造的結果。在當時諸侯爭霸的國際環境下,各國統治者都急于招攬人才,吸引各方游士,以期在競爭中獲得優勢。因此,各國統治階層紛紛建立起一套吸引人才、培養人才的機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培養人才的學術機構便是齊國臨淄的稷下學宮。
稷下學宮始建于齊桓公田午當政之時。因其建于臨淄的稷門附近,故而得名“稷下學宮”。稷下學宮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舉辦、私家主持的高等學府,在中國思想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各地的學者將不同學派、不同地區的學說都帶到了這里。無論是哪一家的學說都可以在這里自由發表自己的見解,使得稷下成為了戰國時期各種學派思想交流融合的中心。齊國的統治者也大力支持稷下學宮的學術發展。很多著名的學者都被封為“上大夫”,由國家供養,允許他們“不治而議論”“不任職而論國事”,以學術為業。正是在這種環境下,大量學說與著作不斷問世。
鄒衍與五行學說
鄒衍在稷下學宮,最初頗受儒家思孟學派的影響。在鄒衍進入稷下學習之前,孟子曾經在稷下學宮講學長達八年,留下了大量的學生門徒,對稷下的學術氛圍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特別是思孟學派提出的五行學說,將五行列為“仁義禮智圣”,在原始五行觀念的基礎上,賦予了人倫道德的內涵,直接影響了鄒衍思想的形成。
鄒衍目睹當時各諸侯國統治者荒淫邪辟,不能崇尚德行,于是在觀察自然界規律變化的基礎上,將自然與人事結合起來,建立了一套完整宏大的思想體系,用以闡述自己的政治理念。其推演天地萬物,首先從小的事物開始,然后將其推廣應用,最后落實到人事之上,以告誡統治者要敬天尚德,重視自己的德行。因為鄒衍善于講天道運行,所以時人稱之為“談天衍”。其談論天道運行的核心理論就是陰陽五行學說。把這種學說運用于解釋人類社會歷史的變化便形成了“五德終始說”?!拔宓陆K始說”認為木、火、土、金、水五種德行相生相克,而自黃帝以來的歷代王朝變遷是與之相配合的,這就將自然界的天道變化與人事結合,也就是所謂的“天人之際”。統治者如果想要建立和鞏固自己的統治,就要將自己的德行與天道相統一,這就是對后來歷代王朝產生深遠影響的“以德配天”的思想。通過這一系統的理論,鄒衍為古代理想中的“德治”提供了一套具體的實行方法,因此很快受到各國統治者的重視,在當時產生了很大影響。鄒衍因此聲名鵲起,很快就成為了齊宣王的座上賓,被封為上大夫。
鄒衍不僅在齊國受到重視,在各諸侯國也都受到了禮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記載他到魏國,梁惠王親自迎接,與他行賓主之禮。到趙國,平原君側著身子,親自為他拂掃座位。到了燕國,燕昭王拿著掃帚為他開路,并且以弟子的身份拜鄒衍為師,可以說名重一時。
鄒衍吹律生黍
齊宣王死后,齊閔王昏庸無道,齊國開始走向衰落,稷下的學者們紛紛出走。鄒衍也在此時離開了齊國,來到燕國。此時燕國的國君燕昭王一心招賢納士,以求恢復燕國的國力。他對鄒衍非常重視,不僅以弟子自居,拜鄒衍為老師,而且還為其修建了一座碣石宮供其居住。燕國位于中原的邊陲,無論是生產技術還是學術文化都相對落后。鄒衍在這里充分發揮了其擅長天文歷法的才能,將先進的自然科學知識和農業技術帶到這里,留下了“鄒衍吹律”的傳說。
《藝文類聚》卷九引劉向《別錄》記載:“鄒衍在燕,燕有谷地美而寒,不生五谷。鄒子居之,吹律而溫氣至,而谷生,今名黍谷?!毖鄧泄鹊?,但因為天氣太過寒冷而無法耕作。鄒衍吹響律管,暖氣隨之而至,當地從此便可以耕種黍谷了。這則發生在燕國的佚事雖有些許荒誕,但由此也曲折地證明了鄒衍曾運用天文知識指導農業耕作,對燕國的經濟發展作出過一定貢獻。
事實上,以律候氣是中國古代特有的一門學科,其方法是用十二根竹管或銅管(按照一定尺寸比例制成)定出十二律,作為候氣的儀器。據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象數一》引司馬彪《續漢書》記載:“候氣之法,于密室中,以木為案,置十二律管,各如其方,實以葭灰,覆以緹縠,氣至則一律飛灰?!币簿褪钦f將葭莩的灰塞在律管中,當特定的季節或月份到來時,和它相應的律管里的灰便會飛動出來。燕國屬地緯度較高,氣候寒涼,作物生長的季節與黃河流域不一樣。鄒子吹律,顯然是為當地確定種黍季節,使不毛之地也能夠適應氣候的變化,開始農業生產。
由于鄒衍的卓越才能,百姓都視其為神異。除了“吹律生黍”之外,關于鄒衍,民間還留有很多傳說。在《淮南子》中記載,燕國破齊之后五年,燕昭王駕崩,燕惠王即位,此時的鄒衍繼續留在燕國事奉燕惠王。然而燕惠王卻不信任鄒衍,在左右近臣的誹謗之下,燕惠王將鄒衍捉拿下獄。鄒衍仰天大哭,當時正值夏歷五月,天上卻下起了霜,人們認為這是鄒衍的冤屈感動了上天的緣故。后來,燕惠王釋放了鄒衍,鄒衍也便離開了燕國。此時,齊閔王早已去世,齊襄王即位,鄒衍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齊國。其后,鄒衍曾前往魏國,以尊賢強國之道游說魏王,又曾經擔任齊國的使者前往趙國,與當時同在趙國的名家代表人物公孫龍發生過辯論。在此之后,鄒衍的事跡就不見于記載了。
陰陽家的歷史影響
在現存的文化典籍中,以鄒衍為代表的陰陽家學說并沒有被完整地保存下來。但作為戰國末期的顯學,陰陽家學說適應了戰國后期社會國家發展的需要, 對當時及后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核心思想在《呂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等書中也有或多或少的反映。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陰陽家的思想也滲透到戰國時期經典文獻的成書過程當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易傳》(十翼)諸篇的問世?!肚f子·天下》說“《易》以道陰陽”,明確將易學與陰陽學說相聯系。在天人關系方面,《易傳》受到了陰陽家的影響。在《易傳》之中,《系辭上傳》記載:“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于扐以象閏”。這里明確提出如何去象“四時”,并且指出“四時”的意義即變通,其最終的目的是希望人們遵守四時之序。故而《革卦·彖傳》中有“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這與陰陽家所提倡的“順之者昌”是相通的??吹剿臅r的規律,并且認為人的行為應該順應自然規律,這在陰陽家學說和《易傳》中都有非常明顯的體現。由此可見,陰陽家的思想是《易傳》整體思想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不僅如此,以鄒衍為代表的陰陽家思想也對儒家思想的成熟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陰陽家提供了一套系統的宇宙觀和方法論,為儒家提倡的道德倫理提供了有力支撐和論證,因此很快就被儒家學者納入到自己的思想理論體系中。劉漢政權建立后,董仲舒等人以陰陽五行學說解釋儒家思想,建立了漢代儒學的理論體系。由此建立起來的漢代經學體系也被深深地打上了陰陽家的思想烙印。特別是漢代儒家中盛行的讖緯之學,直接是由陰陽家學說推演、衍擴而來的,可見陰陽家思想的巨大影響。于是,陰陽五行也就成為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當中的基礎性架構,成為古代中國人的思想方法之一。
文章發表于《前線》雜志2019年第10期,轉載請注明來源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