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暴力傷醫”行為再現,“兩敗俱傷”局面何時休?
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醫生在門診診療中遭受患者家屬暴力傷害,因傷勢過重致其離世,傷人者行兇后跳樓自殺。該事件迅速引起公眾高度關注,暴力傷醫、行兇者動機、醫患矛盾、醫生安全、醫院安保、醫療制度等話題,引發輿論熱議。醫患如何共處,醫患關系如何維系、醫院安保與醫療制度如何落實成為亟須解決的難題。
作者丨苗建研究院

苗建信息輿情監測數據顯示,2024年7月19日00:00:00至2024年7月25日12:00:00,全網涉及“李晟醫生遭患者家屬“無差別”持刀傷害事件”的相關信息累計擴散12.24萬條,輿情熱度指數MJSI為80.58,相關話題上榜微博、快手、百度、抖音、知乎、今日頭條等10大平臺熱搜榜50次,累計在榜時長為436小時,#溫州傷醫案醫生去世##李晟醫生去世#等話題居熱搜榜前列,引發輿論高度關注。
苗建信息分析發現
近年來,暴力傷醫行為時常發生,暴力傷醫帶來的只能是“雙輸”與“兩敗俱傷”,醫患關系在暴力行為促使下將被割裂的更為嚴重。在此輿情事件中,公眾關注重點聚焦醫生及醫院主體,熱議行兇者動機、醫患矛盾、醫生安全、醫院安保、醫療制度等,整體輿論呈現負面情緒。但無論熱議話題如何多元,對暴力行為說“不”,對暴力傷醫行為“零容忍”仍為社會共識,不論是何種原因都不能將施暴傷醫行為合理化。
暴力傷醫行為反映出醫院醫患關系與安保制度存有缺陷,醫生在工作中被暴力傷害,不僅給個人及家屬帶來傷害,也可能給其他醫護工作者帶來心理創傷、職業歸屬感及忠誠度下降,影響其工作狀態。同時,媒體與公眾對此類行為的傳播與關注,將會損害醫院及醫療行業的品牌聲譽,降低公眾信任感,不利于醫患關系建設。
暴力傷醫行為折射出“醫患矛盾升級+醫患關系惡化”,受醫患認知不對稱、現實與期望錯位、醫患溝通受阻、醫療體制問題與醫院安保措施難推進等因素影響,醫生與患者之間的信任線條較為脆弱。在2024年上半年大健康行業負面輿情TOP50中,因醫療產品或服務缺陷引發的醫患輿情事件超20%,醫患關系已成為醫療界輿情的重要觸發因素。
暴力傷醫事件給醫療行業及社會敲響警鐘,醫生與患者并非服務與被服務的單一關系,生命健康的維護需要雙方“相互奔赴”,只有如此,醫護人員才能安心救治,患者才能放心治愈。建議相關部門建立健全醫患溝通機制,加強與患者溝通,確保溝通渠道“有反饋有回應”,及時化解潛在風險,完善醫療知識宣傳機制,做好醫療知識普惠工作,避免醫患認知不對稱。同時,要根據醫療機構的特殊性做好安保工作的開展與落實,為醫護人員營造安全的工作場景。
涉及生命安全類輿情,及時回應公眾關切的“受害人情況+原因”,與受害方及公眾共情,是避免輿情擴散的首要策略。在此事件中,因行兇者動機未及時公布誘使謠言產生,引發次生輿情。同時當日晚間醫院心血管內科發布招聘啟事,引發了公眾爭議與質疑,不合時宜的招聘動態致使醫院被打“冷血”標簽,加劇公眾負面情緒,面對此類輿情,建議危機主體做好內部管理,提高各部門輿情風險意識,規避潛在風險。
01
輿情概述
7月19日13時,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李晟在門診診療中,突然遭受一男子無差別暴力傷害,致使其身體多處嚴重損傷,醫院第一時間組織專家搶救,但因傷勢過重,搶救無效離世,傷人男子在行兇后跳樓自殺身亡。16時,溫州市公安局甌海區分局發布警情通報引發公眾高度關注,醫生受害情況以及行兇者動機等引發公眾議論。7月20日1時,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微信公眾號發文《沉痛悼念李晟醫生》,李晟醫生因傷勢過重離世引發輿論熱議,輿論聲量持續高漲,輿論聚焦暴力傷醫零容忍、醫患矛盾升級、醫生安全保障、醫院安保制度以及醫療制度等,網民負面情緒較大。浙江省醫師協會、中國醫師協會、國家醫保局、國家衛健委等相繼發文表態,譴責暴力傷醫行為,推動輿情事件發酵,輿論聲量持續走高。
網傳行兇者系醫院患者家屬,多年前其妻子在醫院接受了心臟手術,但術后恢復不佳,近日,妻子因病情惡化選擇自殺,行兇者因此心生怨恨做出偏激行為。但網傳是否屬實,行兇者具體動機等不明確,溫州市委宣傳部一位負責人表示,目前溫州市委政法委、溫州市公安局已成立了專班,調查李晟醫生遇害事件。
02
輿情脈絡及傳播趨勢

7月19日16時,浙江省溫州市公安局甌海區分局官方微博發布警情通報“受傷醫生和跳樓男子正在搶救中,案件正在進一步偵辦中”。
7月20日1時,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微信公眾號發文《沉痛悼念李晟醫生》,通報李晟醫生因傷勢過重去世。
7月20日15時,浙江省醫師協會譴責溫州傷醫事件。隨后,中國醫師協會、國家醫保局、國家衛健委相繼發文表態。
7月21日9時,張韶涵溫州演唱會唱《隱形的翅膀》緬懷李晟醫生“愿天堂沒有病痛和傷害”。
7月21日,溫州市殯儀館五號廳舉辦李晟醫生追悼會,向李晟醫生告別。
7月21日,中共溫州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信息與工程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黨委決定,追授李晟同志“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同時,官網頁面更換為黑白色。
03
觀點聚焦
媒體
一、譴責暴力傷醫行為,零容忍
《人民日報》:任何借口都不能暴力傷醫
對暴力零容忍,對暴力傷醫理應依法嚴懲,為醫護人員創造安全執業環境。任何借口都不能傷醫,醫生呵護生命,他們的安全同樣需要呵護。共同筑牢防線,維護醫療秩序。
中國新聞網:請讓醫生安心救死扶傷!
這起事件不僅是李晟醫生個人的悲劇,更是對醫療行業安全環境的嚴峻考驗。醫護人員是生命的守護者,他們的安全直接關系到人民的健康。必須從這次傷醫事件中吸取教訓,構筑起堅實的安全防線,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為醫護人員營造一個更加安全、和諧的工作環境,讓他們能夠安心地救死扶傷。
《北京商報》:對暴力傷醫絕不姑息
捍衛生命,守護健康,決定了醫患雙方本質上是命運共同體。暴力傷醫,不僅是醫者之痛,更是全社會之痛,守衛醫生安全,既要事前,也要事中,更要事后。
新京報:零容忍!不能讓暴力傷醫成為社會之痛
傷醫事件帶來的不只是肉體傷害,更是對其他醫務工作者心氣、志向、安全感的重大打擊。這是對我們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進行無差別傷害,是社會之痛——醫務工作者如果戰戰兢兢、心灰意冷,普通人的健康又靠誰來守護?
馬上評:對暴力傷醫堅決說不
人們樸素的情感匯聚成了一條河流,這條河流的流向很明確:對暴力傷醫堅決說不。暴力從來不能解決問題,只會制造更大、更深的問題。暴力傷醫,傷害的不僅是當事醫生,還有正常的醫患關系和基本的社會信任;暴力傷醫,傷害的也不僅僅是某個醫生的身體,更是廣大醫務人員的心。
二、暴力傷醫事件急需應對
《工人日報》:應對傷醫事件,零容忍要前置
事后表達零容忍的態度和憤怒的情緒,無法挽回受害醫生的健康和生命損失,零容忍只有前置,才更有意義。首先要梳理總結已發生傷醫案的特點,其次,嚴格執行統一安檢,不能忽視重點防范,其三,進一步向全社會普及相關法律知識和尊醫重衛的常識以及構建更為便利的醫療糾紛解決機制。
《北京青年報》:防范暴力傷醫事件要有些超常手段
預防暴力傷醫事件,首先要強化各種常規性的預防舉措,對于一些并無特定攻擊對象的傷醫者,傳統的預防舉措很容易失靈,部分傷醫者沒有好壞與是非之分,對于類似超出常理的暴力傷醫,反思有時要穿透是非,直抵非理性的深處,認清這類暴力傷醫的殘暴性和難以預料等特點。
《南方都市報》:完善醫療糾紛解決機制,對傷醫事件零容忍
只有以零容忍態勢對暴力傷醫行為嚴加懲戒,方能產生威懾,有效撫慰受到傷害的醫務人員。為避免普通醫患糾紛被激化,有必要構建便捷的醫療糾紛解決機制,設置醫療強制責任保險,讓相關糾紛盡快得到妥善化解,構建更加和諧、互信、和睦的醫患關系,讓每一位醫務人員和病患從中受益。
銳評:守住安檢關!把暴力傷醫的刀攔在醫院門外,醫者不安,則患者不寧
李晟醫生遇害令人痛心,嚴禁暴力傷醫,早已成為大眾共識。刺向李晟醫生的尖刀,刺傷的是醫務工作者,也再一次刺痛公眾的神經。暴力傷醫就是故意傷害,行兇者都是蓄意而為,且多是攜帶利刃等兇器闖入醫院。所以,除了事后依法嚴懲行兇者,事前守住醫院安檢第一關、把利器攔在醫院門外,更為緊迫可行。
上觀新聞:保護李晟,就靠醫院門口的安檢機嗎?
防止暴力傷醫的事件再度上演,治標的同時更要治本。全社會形成對醫務工作者的尊重與相互理解,構建和諧、健康的醫患關系,方才是最強力的“安檢機”。
組織機構
國家衛健委:嚴厲打擊涉醫違法犯罪,保護醫務人員安全。我們對李晟醫生的去世表示沉痛哀悼,對其家人和親屬表示慰問。暴力傷害醫務人員,是嚴重的違法犯罪行為,我們對此表示強烈譴責。傷醫行為不僅嚴重侵害了醫務人員的合法權益,也破壞了正常醫療服務秩序,損害的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國家衛生健康委對任何形式的傷醫事件零容忍。
國家醫保局:強烈譴責暴力傷害醫務人員的違法犯罪行為,共同維護正常醫療秩序,保障醫患雙方合法權益!
中國醫師協會: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暴力傷醫行為,呼吁有關單位采取有力措施保障醫務人員生命安全,并呼吁社會各界協力營造和諧有序的醫療環境。
浙江省醫師協會:強烈譴責傷醫行為,維護和諧醫患關系。暴力傷害醫務人員,是嚴重的違法犯罪行為,我們對此表示強烈的譴責,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暴力傷醫行為!我們強烈呼吁,社會各界齊心協力,共同維護醫院的正常醫療秩序,切實保障醫護人員的人身安全;對暴力傷醫及醫鬧行為零容忍,要采取一切有力措施,嚴懲侵害醫務人員合法權益的行為,堅決維護醫務人員的尊嚴,保證醫務人員安全執業,還醫院一個安全和諧的環境!
醫療行業
一名勤勉敬業、甘于奉獻的醫務工作者,已經挽救了很多病人,本來還可以挽救更多人,但現在這個期望,已經徹底破碎,暴力傷害醫務人員,是嚴重的違法犯罪行為,任何人,都沒有任何理由這樣對待一位醫者。
每一位同行都無法接受,任何一個善良的人都不愿看到,一個良善為底色的法治文明社會,更無法容忍。如果白衣天使不能得到善待,那是社會之悲、文明之恥,如果醫務人員被暴力威脅,有安全之憂,刺痛的是我們共同的樸素情感。
“保護醫生、堅持善良、守衛正義”,呼吁全國醫院設立安檢措施,確保醫護人員的安全,只有在安全的環境中,醫生才能專心看病,患者才能安心治療。
網民
5年本科+3年碩士+3年博士+3年規范化培訓+執業醫師考試=住院醫師 +主治考試+論文基金=14年的小主治醫師 +5年+幾篇SCI論文+省廳級別課題至少2項+副高級職稱考試通過=19年的副主任醫師 +5年+國家自然+3分以上SCI論文幾篇+考試順利=24年的主任醫師 +患者咣咣兩錘子=沒了,這個瘋子毀掉的不僅僅是李醫生一家,還有千千萬萬個像李醫生這樣的好醫生的信念:這樣全身心為病人考慮究竟值不值得?
“學了半輩子的醫,為的是治病救人,結果卻被害了”,暴力終結的不僅是一個生命,也是一個人的奮斗和志業。
哎,學了那么久的醫術,想看病救人,結果被人無辜傷害,這個世界太荒謬了。
為眾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于風雪。嗚呼哀哉,難免讓人痛惜。
刺向李晟醫生的刀,也“扎”在了我們身上。醫患雙方本質上是共同體,當醫者的安全無法得到保障,患者的安全也就無從談起,保障醫者安全,與我們休戚相關。
行兇者的刺刀不僅刺向了李醫生,也刺向了社會的良善。
這個醫生很負責的,給我外公做的心臟手術,我外公有不適給他打電話,不管多晚都會耐心回復。
我媽媽是他的病人,確實是位好醫生,每次都加班加點,把病人看完才下班。
你們能不能讓醫學生別害怕畢業啊,這種事真能把我嚇到哭。
中國的“看客”現象根深蒂固,人們似乎將他人的痛苦當作一種娛樂,這種態度不僅削弱了社會正義感,也加深了社會的冷漠和無情。
本人是即將畢業的醫學生,辛辛苦苦讀到博士,真的很害怕,如果再沒有加強醫院安全的措施,真的轉行算了。
李醫生一位好醫生,醫術高超,我爸20幾年手術是他做的,活了90歲,太可惜了,愿李醫生一路走好
04
輿情誘因
醫患認知不對稱,加劇現實與期望錯位感知
“治病+救命”是醫生的使命與職責,也是社會共識,患者及家屬對醫院及醫生的治療抱有高期待,多數患者及家屬缺乏醫療常識,認為醫療手段可以治愈多樣病痛,對醫生技術、醫療服務要求過高,但疾病復雜,受專業及技術限制,現實治療會出現與患者高期待不符的問題,現實與期望錯位,極易引發患者及家屬的不滿,質疑醫生及醫院能力,易發醫鬧、傷醫、報復等風險事件。
醫患溝通渠道受阻,加速醫患關系惡化
醫生與患者的溝通是加深彼此了解,促進疾病治愈的快捷方式,一方面醫生會清晰了解患者病癥,便于制定最佳治療方案,另一方面患者能夠清晰自身狀況以及需要配合的醫療檢查,疾病的治愈離不開雙方努力。但是由于醫患溝通渠道受阻,當患者訴求未滿足時,無法及時溝通或溝通反饋延遲,致使患者產生負面情緒甚至“有罪推定”,采取暴力行為發泄情緒,采取圍堵、吵架等非理性行為,加速醫患關系的惡化程度。
醫療制度及服務缺陷,加劇醫患矛盾升級
目前,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勻、醫療事故頻發、醫療費用高、高價醫藥難報銷、專家診療難預約、醫德醫風缺陷等問題加劇醫患矛盾升級,患者及家屬對醫院、醫生的信任線條較為脆弱。患者及家屬在疾病治愈情況壓力的干擾下,對負面話題的敏感性較強,負面、悲觀感知疊加會將非理性情緒轉嫁于醫院或醫生,加劇醫院形象損害甚至威脅醫務人員生命安全。
醫院安保措施難落實,加劇暴力傷醫風險
李晟醫生遭遇的暴力傷醫行為并非首次,歷史輿情較多,2020年陶勇醫生遭遇暴力行為后,全國已加速醫院安保措施的制定,全面推廣醫院安檢措施,保護醫務人員安全。但由于醫療機構的特殊性,安保工作的開展限制較大,如緊急病癥需與時間賽跑,安檢流程或許會干擾急救,因此安保工作的開展需考慮就醫環境與就醫體驗等問題,實際措施的落實存在較多阻礙,加劇了暴力傷醫行為的出現。
社會環境干擾個體壓力,情緒自控難度加大
受社會經濟環境影響,個體及家庭生活壓力加大,社會發展的不確定因素加劇個體的悲觀情緒,部分人存在情緒控制障礙、精神類疾病及心理疾病,在遇到涉及自身利益、挫折、困難時,無法理性看待問題易受情緒影響做出極端行為。同時,關于醫療界的負面輿情近年來觸發量不斷增加,受社會輿論環境影響,公眾對醫療界的信任感下降,一旦產生醫療問題,非健康情緒在特定情況下易誘使個人做出非理性行為。
05
歷史輿情
2020年1月20日,北京朝陽醫院眼科主任醫師陶勇在門診診療中遭受患者暴力傷害,患者拿著菜刀追砍,其左手骨折、神經肌肉血管斷裂、顱腦外傷、枕骨骨折,失血1500ml,威脅生命危險,并先后將阻攔其行兇的其他三人砍傷。行兇者系因其眼睛治療效果未達其預期,對朝陽醫院陶勇等診治醫生產生不滿、報復情緒。
2019年12月24日,北京市朝陽區民航總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楊文在正常診療中,遭到患者家屬用尖刀惡性傷害,致頸部嚴重損傷,不幸去世。據了解行兇者曾拒絕醫生給患者的一切檢查,多次因病情變化和懷疑醫生用藥與醫生吵鬧。
2016年10月3日,山東省萊鋼醫院兒科醫生李寶華遭患者家屬砍傷,身中27刀,因砍傷過重,搶救無效離世。行兇者女兒因新生兒敗血癥、肺炎等綜合癥狀死亡。李寶華非主治醫生但值班時簡短交代孩子病情,家屬最終決定放棄治療。行兇者認為孩子死亡是李寶華勸的,因此對其產生失控、不滿等情緒。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