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花西子熱議背后,究竟什么才算“國貨”?

這兩天,知名主播直播間的貨品清單上開始備注貨品的產地國。
一個商品怎樣才算“國貨”?這個問題最近又掀起風波。
9月,知名主播李佳琦在售賣“花西子”眉筆時的言論引起爭議,“花西子”也被頂上風口浪尖。花西子官方做出回應并強調其“國貨”身份。
但很快,有聲音表示花西子產品在打造民族品牌形象的同時,旗下部分產品生產廠家實為外企。如花西子平衡粉底液生產廠家為上海東色日化有限公司,這是一家外國法人獨資企業(yè)。花西子客服對此回應稱,所有產品的生產制造地均在國內。
但生產廠商為外企似乎仍為花西子的“國貨”身份帶來一些質疑。
該事件帶出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在全球經(jīng)濟分工合作日趨復雜的背景下,究竟什么是“國貨”?如何衡量一個產品是否是“國產”的?
此次國貨爭議的焦點在于品牌方是內資企業(yè),而部分產品的生產方為外資企業(yè)。那么,該以品牌方還是生產方的總部所屬國家,來判定產品的產地呢?
品牌方與生產方的合作,在制造業(yè)中并不少見。比如OEM模式下,生產方只負責生產,其他環(huán)節(jié)(品牌、研發(fā)設計、銷售、售后等)都由品牌方完成。
蘋果手機是典型的OEM模式下的產品,即品牌方美國蘋果公司擁有品牌和設計權,而富士康為主的代工廠只負責生產。在美國公司擁有蘋果手機知識產權的情況下,即便是富士康中國生產的蘋果手機,無論是大眾還是官方,都會認為蘋果手機是美國產品,而并非中國國貨。
服務業(yè)企業(yè)也有類似情況。如英國品牌會計師事務所德勤,在中國的機構德勤中國,無論是工作人員還是資本股份都已完成本土化,沒有任何的“外資”成分,但因外國品牌方總部仍擁有知識產品和服務提供的主導權,在國內仍被視為“外企”。
從上述案例看,當人們面對一個有存在感的“大品牌”,就算它是在國內生產產品或者在國內提供服務,人們依舊會根據(jù)品牌總部所在的國家,來主觀感知它是外國產品、外資企業(yè)。
不過,政策文件中對“國產”與進口的定義,與人們的主觀感知有所不同,并非按照品牌方所屬國家來界定。
據(jù)2006年《關于調整外商投資項目購買國產設備退稅政策范圍的通知》的表述,“國產設備”限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生產”,強調地是產品的產地。
還有2008年出臺的《政府采購進口產品管理辦法》,對進口產品定義為:通過中國海關報關驗放進入中國境內且產自關境外的產品。
2021年財政部發(fā)布《關于在政府采購活動中落實平等對待內外資企業(yè)有關政策的通知》也明確提出:政府采購依法對內外資企業(yè)在中國境內生產的產品(包括提供的服務)平等對待。這也透露出淡化企業(yè)品牌“出身”,強調產地的傾向。
這或是花西子受到國貨質疑時,強調“產品的生產制造地均在國內”的用意所在。
“國貨”的爭議并非只存在人們對網(wǎng)絡話題的討論中。有關“國產定義”的困惑,在產業(yè)界一直存在。
澎湃研究所研究員在調研外企中發(fā)現(xiàn),盡管一些文件明確了國產定義,但相關實踐中還存模糊之處。部分外企表示,即便產品是在國內生產,也不一定就被認定為國產產品,“大部分可能是算國產,但無法確定”、“有時要看品牌是不是外資”。
在實踐中,如何界定國產,比如是按產地還是按核心專利所在國,是以企業(yè)性質還是按投資比例,目前在不同行業(yè)、不同產品間還有較大差異。
當下,一些外企轉向本土化發(fā)展,但困于其產品是否為“國產”的界定。同樣,內資企業(yè)頻打“國貨”牌,卻在全球產業(yè)鏈合作的現(xiàn)實下有“翻車”之虞。
有咨詢企業(yè)表示,為外企提供“國產化”方案已成為重要業(yè)務之一,并認為“國產定義確實很復雜”。對此,今年8月,國務院發(fā)布《關于進一步優(yōu)化外商投資環(huán)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資力度的意見》就提出“盡快出臺相關政策措施,進一步明確‘中國境內生產’的具體標準”。
現(xiàn)代產業(yè)分工復雜多樣,過去數(shù)十年頻繁、緊密的跨國、跨地域合作,已將來自全球的各種要素(資金、智力、人力、原料等)糅合在一起。比如,一些由多個零部件組成的復雜設備是否為“國貨”,甚至需要按各組件分辨是否為國產,并通過一套權重公式體系計算“國產化率”。比如中國大飛機C919,國產化率就為60%左右。
發(fā)展“國貨”,并非意味著要將國貨從這一蛛網(wǎng)般連接交錯的協(xié)作網(wǎng)絡中剝離出來,而應專注增強自身競爭力,努力在全球產業(yè)鏈、價值鏈、創(chuàng)新鏈中占據(jù)更強的位置。
--------
城市因集聚而誕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環(huán)境、習俗風氣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觀察,聚焦公共政策,回應大眾關切,探討城市議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