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共享圖書”平臺免費上門收舊書,這真能為舊書找到新讀者嗎
1月25日,一篇《漁書免費上門收取,環保+公益,全國開通啦!》吸引了許多人關注。二手圖書循環共享平臺“漁書”和京東物流合作,在全國300多個城市開通了免費上門收書服務。想要“處理舊書”的書友只需預約便有快遞上門,運費還由漁書支付。
此舉一出,網友一片好評。有人說,舊書除了被當成廢紙賣了,終于有了好去處。
“對不少讀書人而言,95%的書讀完后會被當成廢紙處理,只有5%的書會自己收藏。這里有一個巨大的資源浪費。其實讀書人也不希望這些書被當廢紙賣掉,而是希望這本書能真正地流通,這才是真正的意義。所以漁書的理念就是:我們的圖書,不止一個人閱讀。”
1月25日,“漁書”的“90后”創始人、上海虞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尚曉輝接受澎湃新聞記者專訪。

2017年6月15日,二手圖書循環共享平臺“漁書”正式上線。尚曉輝透露,截止目前全國已有70萬書友響應平臺號召,捐出了自己的二手書。全平臺的圖書總量達到400多萬冊。
澎湃新聞在漁夫官網看到,除了外語、教材教輔類書,這里還有不少文學、經管、人文類書籍。
“漁書迅速成為上海規模最大、全國最新型二手書平臺。”尚曉輝說,“我們的平臺用戶數每個月都是差不多十萬的增加速度。為什么?因為這是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每個家庭都有閑置的書在那里,束之高閣。我們推出這種方式就是想先喚醒大家對書的回想——我以前讀過什么書?然后再喚起大家共同讀書的欲望。”
至于什么書可以捐贈?尚曉輝回應他們對書籍的新舊程度、書籍種類不設限制。“每次捐贈達到10本以上,就可以捐給我們。我們讓書友自己來判斷,只要是他們認為能夠循環使用的書,我們就可以繼續發揮它的價值。”
不過尚曉輝也表示,他們有一套判斷書品的系統,比如是否為盜版書。收到各地捐贈后,他們也會先對舊書進行消毒與翻新,再使其進入平臺。而書友捐書后還可以獲得2折購書券,用于在漁夫平臺繼續購買其他二手書。
“每循環使用一本二手圖書, 相當于減少一本新書印刷資源。”漁書公號里赫然寫著,“1本250克重的圖書=15瓶500毫升水+550克木材+125克煤炭。”

尚曉輝把“漁書”定義為復古型創業項目,就像自行車因互聯網創新有了“共享單車”,圖書也會因互聯網創新擁有新的活力。
“如果在三五年以前,我們不可想象滿大街又都是騎自行車的,自行車似乎都被人忘了。那么讀書也一樣。”尚曉輝坦言他想發起一次讀書的革命,讓大家意識到書的價值不是一次的。“為什么這么多年大家都只是把書當成一次性用品?”
在線下,漁書目前已在上海、武漢、杭州、貴州等地搭建了50所共享圖書室,里面的圖書全部開放閱讀。他們也和上海浦東新區曹路鎮17個社區開展書香小鎮計劃,在17個社區家門口建立了共享圖書室,倡導居民捐出家里的閑置書籍,讓人人都可以享受家門口的文化服務。
“我們的共享閱讀室和傳統的圖書室有很大不同。”尚曉輝說,傳統圖書閱覽室的圖書為政府定點定批配給,但漁書的模式是共享大家家里閑置的書。“傳統圖書館是以書為載體,只要把書批過去就可以了。但是新時代的營銷和活動都應該以人為主體。”
“我們做的事情很簡單,就是把原有的圖書邏輯打亂了。用戶喜歡什么書,家里有閑置什么書,主動拿出來捐給共享圖書室。也就是先把自己的書拿出來,再去看別人捐出的閑置書,這很體現主觀能動性和全民參與性。”

源于校園的二手書環保利用創業項目
其實,尚曉輝的圖書共享思路最早源于大學。這位來自山西運城一個貧困家庭的學子無意發現畢業生總把舊書當廢紙賣掉,深感可惜。
于是,他拉上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走訪上海、北京、南京等地30多所高校的二手書店,相信圖書循環大有可為。2013年,他從上海第二工業大學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專業畢業,正式開始了二手書環保利用的創業項目。
在線下,他們一起創辦了“金海攀月有筆記書店”。書店位于上海第二工業大學,“有筆記”是因為當時他們在校內做教科書循環,每一本二手書上有筆記。同時,他們也在線上打造書店“22世紀未來生活網”。取這個名字是因為他們相信到22世紀圖書循環共享模式可以被更多人認同,從而改變人們的閱讀習慣,推動全民環保閱讀。直到2017年,“22世紀未來生活網”更名為“漁書”。
尚曉輝解釋說:“漁書,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書。現代社會物質文明進步,但精神比較浮躁,讀書人少。所以我們想號召大家共同讀書。”
創業成功后,尚曉輝也開始聯合貴州省望謨縣政府、貴陽施恩愛心直通車、北京益疆慈善基金會、貴州省博愛慈善公益協會,向貴州省內貧困學校進行愛心捐助。“2018年,我們的公益捐助會遍及全國300多個學校。至于平臺上的書,我們會拿出8成做公益,2成做成本。”他如是說。
在網友贊譽聲中,亦有從業者提出冷靜思考。一位古舊書業長期從業者對澎湃新聞表示:“新的創業者很能想,他們所采取的方式是我們不敢使用的。我個人覺得,在公益和生意之間應該保持適當的距離,如果用公益的方式去做生意,會有很多潛在的風險。當然,每一種方式都會有支持者。最后能走多遠,還是要看他們自己了。”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