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美兩國爭相發布火星計劃,日本卻另辟蹊徑看上了水星
當中國和美國在爭奪誰能第一個將人類送往火星的時候,日本卻恰恰相反,更傾向于低調的太空任務。他們更愿意將探險設備以較低的價格送往金星和水星。
目前,日本花費了2.9億美元發射了繞金星的軌道衛星。他們還與歐盟國家合作一起測量水星的磁場和電磁波。此外他們還有計劃讓飛船對小行星進行探索尋找水源。
根據彭博社的統計,2016年,日本在太空計劃里的預算不及美國的1/10,也遠低于中國。盡管如此,但其成績卻一直優越。相比于太空旅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更樂意于讓更多的科學研究用在地球上。
“太空競賽確實在進行,究竟誰能第一個到達火星?這方面的爭議很多,但我們依舊將注意力主要放在小型實驗和能運用到日常生活中的工具上。” JAXA主席奧村直樹說。
日本太空經費受限
盡管受到經費限制,日本在太空領域的成績卻一直讓外界驚嘆。

例如,JAXA近年發射的幾個衛星都能觀測地殼變化,預測火山爆發和地震。這些衛星對地殼變動的測量精準到幾厘米,由此可提早警示地方政府。這對日本這個位于地震帶的國家來說至關重要。
由于自己建設空間站和發射成本較高,日本更愿意采取和他國合作的方式。JAXA與美國NASA進行了各類科學研究合作。他們的航天員和生物醫藥研究員在美國的航天站里進行研發新型癌癥藥物的實驗。10月30日,剛剛回歸的日本宇航員尾西卓花了4個月的時間在空間站里飼養老鼠,進行關于肌肉萎縮和骨質酥松的研究。
日本還通過鼓勵私營企業投資,克服了預算的局限,取得了不少傲人的成果。例如,2007年發射的游隼1號是由日本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和三菱電子有限公司共同建造的。游隼1號在2010年回歸地球,帶回了外太空小行星樣本。2014年,游隼2號發射成功,這次任務有德國、美國、法國和澳大利亞的支持。游隼2號計劃2018年從另一顆小行星上采集樣本帶回地球。
JAXA的下一個目標是比火星還要遙遠的水星。目前日本正在與歐洲宇航局合作。預計在2018年發射兩個飛行器。其中一個由日本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制造。飛行器預計2024年抵達水星并對水星的磁場和生命跡象等進行研究。
更加實際的目標也給日本帶來了經濟上的收益。據彭博社統計,至2015年3月,日本航天產業的年收益為2070億日元(約合18億美元),是自2002年以來最高。日本希望在未來10年內總收益可增長至平均5000億日元/年(約合43.7億美元/年)。
中美之間的火星競賽
相比于日本小而實際的太空計劃,中美兩國的火星計劃顯得更加宏大。

NASA一直力推火星等深太空計劃。它們計劃到2030年將人類送到火星,但目前他們還未公布完成該目標的具體時間表,也未就如何保證人類在火星上居住給出介紹。
中國也把目標放在了火星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雷凡培表示,整個探測任務將于“十三五”末正式啟動,技術跨度和難度將比目前中國的月球探測任務更大。今年火星探測的研制工作已經啟動,計劃在2020年底進行發射,2021年7月之前,落到火星,對火星展開環繞勘探。
兩國對于火星的探索雄心勃勃,背后的花費也十分巨大。NASA今年的預算花費為190億美元,這還不算上未來的花費。正因如此,NASA的太空計劃在美國也遭到部分議員的反對。美國國會曾對NASA提出疑問,要執行如此復雜的任務,預算很容易就會達到上千億。而NASA卻沒有給出“火星之旅”的完成時間表,從而使這個計劃充滿了不確定性。還有人建議NASA將研究重心轉移到月球上。根據彭博社的數據,中國2015年的太空預算為42.1億美元。
火星的魅力除了讓兩國加大投入外,還吸引了一些私營公司的加入。比如波音公司和硅谷鋼鐵俠埃隆·馬斯克(Elon Musk)的SpaceX公司。今年9月份,馬斯克公布了他的火星登陸計劃(“Mars colonization plan”),他將通過飛船把人類送上火星,最早在2025年就能實現這一目標。波音公司已經與NASA進行合作,它是NASA“太空發射系統”(Space Launch System,SLS)火箭的主要承包商,并且已經在致力于研究登陸火星的運載火箭了。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