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臺灣聯合報刊文:“中研院”應解甲歸田,并入各大學
這幾個月來臺灣“中研院”因浩鼎事件及新“院長”的遴選,鬧得滿城風雨,直到最近新“院長”底定并辦理交接,爭議才暫告一段落。各界,包括“中研院”院士們,對“院”內評議會的存廢有頗多意見,而我卻想針對“中研院”的制度及功能提出一些看法。
“中研院”是島內最高的研究機構,雖然院士為榮譽職,不支領薪水,但“中研院”每年享有百億元(新臺幣,下同)的預算,且因直屬于臺灣地區領導人辦公室,沒有明顯的監督機制?!霸骸眱妊芯咳藛T享有充沛的研究經費,且多在大學兼課,卻不像一般大學教授,要接受定期的評鑒。在經費爭取上也比一般大學更具優勢。同樣屬于學術研究,但“中研院”和大學卻是兩套系統。
早年“中研院”的設立,乃借鏡蘇聯經驗,成立一個專屬的研究機構,除補足當時大學研究的不足,也符合中國傳統對士子的尊重?!爸醒性菏俊睘閷W術最高榮譽,世界各國各地均有類似的無給職,以彰顯個人在學術上的成就及尊榮,但院士都分散在大學或其它研究機構,并無專門集中起來。
事實上,“中研院”的研究功能和大學有所重迭,很多項目更需要學生的參與。兩者如果能整并,不但可以使我們的高等教育每年增加百億以上的研究經費,同時這些學者分散在校園中,也可增加各校的研究實力。就如同美國一樣,所有院士均為其它大學或公司的人員,只在開院士會議時應召,提供建言或報告。有無“殼”無損于其專業及獨立。
這幾年在全球頂尖大學的排名上,臺灣地區的表現相較于亞洲各國(或地區)并不理想,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最優的臺大從2014年的142、2015的155,如今退步到167名,是12年來最低的名次。而北京清華為47,北大為42,都在進步中。臺灣的教育資源本來就不多,“中研院”有來自“府”的科技預算,本就壓縮了高等教育的經費,甚至研究員還會至各部門申請研究資金,更加搶食了有限的資源大餅;對于同樣致力研究,還要辛苦栽培學生的大學教授而言,無疑是一種挫折。同時,現在全球大學的競爭愈來愈激烈,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快速且大量的投資高等教育,臺灣地區如不加快腳步,將會越來越落后。
以臺灣的規模,“府”實不必有專屬的學術機構,事實上“府”也無能力去審查或稽核“中研院”的預算及成效,因此倒不如仿效美國的作法,維持院士的崇高名譽及無給職,每年固定召開院士會議,或有需要時隨時召開臨時會議,但將旗下的研究機構“解甲歸田”,并入各大學,等于是“藏富于民”,讓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