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卡羅爾》:舊事如能拍得扣人心弦,也已值回期待
電影《卡羅爾》本有個復雜的設定。寫于1952年的原著《鹽的代價》以19歲女孩特雷西的視角講了一個同性愛情故事,這個愛情故事因為涉及性別、階層、年齡、道德偏見,所以注定成為錯綜復雜的社會現狀中的一層切片。然而不要以為你可以從這片切片中洞悉時代風云和人性掙扎。相反,它幾乎是透明的,就像暴風眼,寧靜而肅穆。

影片的最后一個鏡頭亦是如此。特雷西最終決定和卡羅爾生活在一起。她穿越餐廳來到她面前,前一刻卡羅爾還在和周圍的人談笑風生,看見她之后立刻安靜下來,眼神里有微微顫抖。

她們的愛情從頭至尾都是不對等的。是卡羅爾屢次把可能性拋給特雷西,特雷西則憑著本能的吸引一步一步作著抉擇,最終決意和離了婚放棄了女兒撫養權的卡羅爾在一起。

從這個角度來說,導演托德的刻意忽略紛雜的背景,是為了捕捉到愛情里面最本真,最不易磨滅的片刻。
一只放在肩膀上的手,一根掐掉電話的手指,公路旅行中特雷西快樂的臉,把臉埋進卡羅爾衣物的沉醉,洗她照片時候水滴的滑落。這些不能為人知的“壞的愛情”中的細節,是陳詞濫調沒錯,如此久久的凝望卻也是愛情里共通的部分。

格局小到只剩兩人之間的愛情,卻能夠做到不逼仄,原因是配角和大環境雖然只占小小篇幅,卻能夠借此呈現全景。
卡羅爾和丈夫之間幾個回合進退,就把丈夫對她的眷戀和控制欲,他對母親的言聽計從,以及婚姻破裂后的復仇心和惻隱都交代清楚了??_爾和前女友之間的故事則借由她與特雷西間的對話補齊,前女友對她丈夫的短短一句“你用了十年的時間讓她身邊只剩下你我”道盡她的婚后寂寞。
更加小的角色比如特雷西的男友(杰克·萊西飾),背景很容易就被忽略。但是他作為第一代美國歐洲移民,最大的愿望就是買一棟房子生兩個孩子,和影片中的偵探、律師、法官們共同構成當時主流社會的縮影。特雷西偶遇的《時代周刊》攝影師則是另一個縮影,他代表更為開明的一部分人,是平衡主流社會的另一股力量。

凱特·布蘭切特和魯妮·瑪拉,一個強勢而堅定,一個剛能夠吞下生活帶給她的苦澀。如果把性別重新設置,這就是一個生活中常見的中年男子和年輕女子的愛情故事??赡苓B“愛情”都算不上,財富和閱歷的差距,涉及到的婚姻和家庭,卡羅爾最后放棄女兒撫養權的決定,讓人們很容易對這種感情戴上“渣男”和“文青小白兔”的帽子。

這段愛情發生的過程中,導演一方面為它剔除各種干擾因素,一方面也令其沉淀和成長。凱特·布蘭切特的角色筆記寫得很透徹:“對于卡羅爾來說,如果你是第二次經歷愛情,并且知道或許這次的愛來得更為深沉,你就會知道你是在冒著多大的風險,你也會因此明白你多么可能會再次體驗失去。所以我認為,對于卡羅爾來說,這是一種特雷西無法理解的傷感。而只有到影片的最后,特雷西才有可能慢慢理解這種憂懼感,這會使她們未來的關系更加豐厚?!?/p>
所以她們在一起之后的結局并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經歷深刻愛情后個體的蛻變。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