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云計算的自我顛覆:去中心化能否完成下一場計算革命?
文丨智能相對論
作者丨陳選濱

你知道每年我們會產生多少數據嗎?
據IDC發布的《數據時代2025》報告顯示,全球每年產生的數據將從2018年的33ZB增長到175ZB,相當于每天產生491EB的數據。
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
且不說ZB、EB此類存儲單位見得少,我們可以簡單從理論角度來做個認知——目前5G網絡的理論下行速度為10Gb/秒,相當于下載速度為1.25GB/秒,如果一臺支持5G網絡的設備在理論環境下要下載完這175ZB的數據,那么就大約需要488萬年的時間。
數據,正在以幾何倍增長。今天,在物聯網和互聯網設備的推動下,整個數字世界加速爆發,越來越影響我們現實世界的生活生產。
這也直接推動了云計算的高速發展,并同時影響著整個云模式的變革和迭代。面對如此龐大的數據增長浪潮,越來越多的云廠商認識到,傳統中心化的云越來越難以適應在數字化轉型進程所帶來的數據爆發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新的理念、模式以及技術開始出現。在國外,Akash開始在構建一個全新的去中心化云計算市場;在國內,安邁云積極推動以去中心化云計算構建Web3.0世界。傳統的云計算巨頭和行業巨擘們,如谷歌、亞馬遜、阿里云、華為云等陸續把方向轉向分布式云的研發和應用,而這一切都大抵指向一個新理念,即“去中心化”。

那么,去中心化云究竟是什么呢?與傳統的中心化云相比,這一理念有什么獨特的優勢,它的出現和走紅是否又能進一步推動云計算完成一場自我顛覆的革命呢?
中心化云出了什么問題?
新業態的出現往往建立在舊模式的局限和不足之上,去中心化理念出現也同樣如此。對于當前的云計算產業而言,十年來的高速發展在各方面已經進入相對成熟的階段,解決了過去的問題,所迎來的新問題不斷推動云計算模式的迭代升級。
對此,我們可以簡單從用戶、廠商以及市場三個視角來看看當下云服務的問題以及去中心化云走紅的原因。
1. 站在用戶的視角:中心化云的“房東模式”逐步被拋棄
云的本質是計算資源共享池,它的理想模式應該是A、B、C將手中閑置的計算資源放出來,在D需要大量運用計算的時候可以調用,以計算共享的形式來解決數字化需求。但是,出于技術維度、市場維度等多方面的原因,這種一開始就建立在“去中心化”理念上的產業沒有得以堅持,隨后進入了中心化趨勢。
簡單來說,一旦A手上的計算資源掌握得足夠多,就能持續地供應給市場,D、E、F,甚至是B、C在需要大量算力的時候,都可以從A的手上獲取。共享的意義逐步減弱,隨之而來就變成了類房東模式——云,成了云廠商租借給企業辦公的專用房子。
在這種趨勢下,云服務產業的中心化就愈發顯著,因為房東會想辦法擴充房子來滿足更多的租戶需求。但是,對于企業客戶來說,這種模式存在著很大的風險,隨著數字化進程越來越深化,中心化云所帶來的問題也就越多,比如云資源(房子)里企業辦公的太遠;所有企業都集中在一個房子(云)里辦公,一旦房子出了問題,損害波及程度就非常嚴重;企業不辦公的時候,存儲在房子(云)里的資料、文件、數據等存在被房東(云廠商)另做他用的可能;等等。
打個比方,支付寶的信貸數據、微信的社交數據、美團的外賣數據、滴滴的打車數據等所有權還是屬于用戶,但是當這些被集中式地當作平臺資產,用戶其實是處于受損方的。對于中心化云來說,企業也可能存在這樣的情況。因此這種房東模式在數字化日趨成熟的當下,也帶來了越來越多的爭議。
2. 站在廠商的視角:打破“寡頭壟斷”需要走新的路徑
如上所見,在這種中心化的趨勢下,云服務市場另一方面就很容易形成寡頭壟斷主義。事實上,當前的云服務市場馬太效應愈發顯著,據Canalys數據顯示,2021年第二季度,亞馬遜、微軟、谷歌三大云巨頭占據了全球超六成云服務市場,包括阿里云、IBM在內的全球其他云廠商合計擁有剩下28%的市場份額。
在國內也差不多如此,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占據了大約60%的國內云服務市場。因此,對于云廠商來說,在這個巨頭林立的市場上,光是比拼建房子,開發自己的計算資源,很難追趕上實力強大的市場對手。
如果要打破這種“寡頭壟斷”,就需要開辟一條新的路徑,與中心化相反的去中心化。這是目前比較迎合市場用戶需求的一種模式,其優勢可以說很切中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部分需求和痛點。
對此,我們以Akash、安邁云以及國外分布式存儲相關的明星項目,如Crust Network等為參考,總結大抵可以了解到去中心化云的優勢主要在于以下幾點:(1)去中心化,企業客戶無須受制于云廠商;(2)低成本,多云組合進而優化成本;(3)低延遲,提供更接近用戶的計算節點提高效率;等等。

由此可見,去中心化云對于其他中小云廠商來說,或許將是打破寡頭壟斷的一個希望。
3. 站在市場的視角:多元數字化需求倒逼云加速去中心化
總的來說,中心化云是越來越不適應更多數字化轉型需求了。這種變化不僅僅是云服務市場的內部分化,更關鍵的是來自數字化需求的倒逼。過去企業上云,可能只是一個重要數據的備份、上傳和存儲,如今上云往往面臨著數據挖掘、數據識別、數據分發、數據處理、數據應用等多重需求,特別是在智慧交通、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等新場景,對云服務的需求更加嚴格,如更高的安全能力、更低的延遲、更智能的算法等等。
如此一來,云服務不得不尋求新路徑來滿足多元的市場需求。去中心化成為一個新嘗試,目前國內的浪潮云、華為云就在積極打造分布式云,從而構建分布式網絡,將計算節點推向客戶端,縮短數據傳輸的距離,提高計算效率,也保證用戶的數據安全。
簡單來說原來只是客戶上云,就需要走到房東(云廠商)的大房子辦公,如今客戶可以任意挑選離自己近的新房子,進行數字化辦公。同時,新房子(計算節點)與大房子(中心云)仍舊在同一體系內管理,共享不同房東的大部分計算資源。
當然,這只是去中心化理念下的一個嘗試,更多的模式實際上仍在探索,逐步推動云服務市場向去中心化發展。
去中心化,價值幾何?
在去中心化的趨勢下,云再度回歸共享化。如果按照Akash的模式來看,這將是一次對云服務產業的重新顛覆。
目前,世界上有大約840萬個數據中心,其中85%服務器容量未被充分利用。因此,Akash期望將這些閑置資源利用起來,其通過打造一個去中心化的虛擬市場,讓個人和組織可以自由地進行云算力買賣,從而進一步釋放計算資源,滿足企業的數字化需求。
對比中心化云的路徑來看,這種模式不再搭建新房子,而是把當下已有的計算資源商品化,通過自由交易的模式來實現云服務。在這種模式下,你完全不需要成為一個云廠商,只要有一臺閑置的服務器,那么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你也能為其他企業提供云服務。
可以說,這種從模式上的創新一旦成熟,或許將為云服務市場帶來一次巨大的革命效應。在供給側,長期以來閑置的、龐大的計算資源將持續滿足日趨增長的云需求,就類似于今天商品經濟對小農經濟的沖擊一般。
但是,這無疑需要一段長久的驗證、迭代的過程。從模式創新上,我們對去中心化的價值認知仍舊有限,但是從技術創新來了解,或許就清晰了不少。
在國內,安邁云正在采用區塊鏈技術,在底層數據存儲時可進行數據切片,從而提升數據的安全性,真正實現數據層的分布式管理。也就意味著,不論是來自內部數據管理上的風險還是外部攻擊造成的風險,由于采用了區塊鏈技術,即使某一個節點被非法劫持,也無法獲取完整數據,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杜絕了數據安全風險。

這就是去中心化云的優勢所在,從結果導向來看,這種應用價值無疑是非常顯著的。也正是如此,越來越多的巨頭廠商同樣看到了這一點,都在積極探索去中心化模式下的創新應用,其中分布式云的技術演化就是一個趨勢。
目前,AWS在波士頓、休斯敦和邁阿密相繼開通了AWS Local Zone本地擴展區,將AWS基礎設施放在高密度城市的最終用戶附近,從而使得客戶可以獲取低延遲的計算、存儲和數據庫服務。
對比國內來看,分布式云也類似于這一模式。回顧計算形態的發展,從本地到云化,在云化階段又歷經了從單一公有云到邊緣云、混合云,直至現在的分布式云的階段,而在這個過程中,云的基礎架構和平臺愈發成熟。
總的來說,“去中心化”的分布式云正在向一個更加全局化的多云模式進階。以華為云的分布式云產品組合來看,核心區域以中心Region為支撐;熱點區域部署智能邊緣云IEC;客戶本地機房或第三方托管機房配置智能邊緣小站IES和專屬Region;客戶業務現場搭載智能邊緣平臺IEF。由此可見,云計算服務正從單一數據中心部署向不同物理位置多數據中心部署、從中心化架構向分布式架構擴展。
未來,這一路徑對行業同樣具有顛覆性作用。特別是對于市場格局來說,對此我們可以簡單暢想一下。隨著數字化進程推進,企業上云需求更加多元、復雜,不同位置的數據中心、計算節點也將進一步增加,那么對于各大云廠商而言,基本不可能“吃下”整個市場,面向更多細分產業或區域,只能讓利給其他中小云廠商,各方協同共建分布式云體系。
簡單來說,云巨頭A只負責運營維護中心云以及部分熱點區域的邊緣云,細分到三四線城市的云市場則有當地或臨近的中小云廠商B、C、D來負責運營維護。那么,屆時整個云服務市場就可能出現幾個云巨頭牽頭發展,對立競爭的云生態模式。
這類似于大樹開枝散葉,分布式云提供了一個生態化的可能,而枝葉在云生態中要么是云廠商自生長而成,要么是通過聯合收購嫁接而成,都存在可能。
總的來說,去中心化將為云計算服務的未來提供兩種可能,一是Akash、安邁云的共享化,二是華為云、浪潮云、AWS正在打造的生態化。后者的路徑目前已逐步清晰,呈現為分布式云的模式。
能否超越中心化云?
答案是增速正在超越。
去中心化云計算的市場增速目前正在逐漸超越中心化的云,成為更多云廠商的發力方向,其價值顯著且模式也非常理想,但未來兩種形態的云將會呈現協同發展的狀態,中心化云仍舊是基礎,而去中心化云則是填補市場提供更多選擇。
對于今天的數字化轉型來說,企業上云需要的不僅僅只是一項計算服務,其中也包括更多的創新應用服務,如在線辦公、ERP、SCM、知識管理等等。也就是說,云廠商提供的服務或產品不僅僅只是一個計算資源,因此對于更多大型企業來說,去中心化云很難取代中心化云的深層服務價值。
這也意味著,在云服務的未來,生態化的趨勢或許會大于共享化。大中企業有能力將傾向于選擇中心化云巨頭的分布式模式,從而既享受深層次服務,也在一定程度上規避數字化風險。而小企業則選擇云算力市場,自由購買算力來滿足關鍵業務的需要。
其次,去中心化云的核心還是對現有計算資源的挖掘,必須依托已建的數字基礎設施。也就是說,如果在未來數據繼續迎來爆炸式增長的情況,當840萬個數據中心不夠用了,那么仍需要云廠商們來繼續建造新的數據中心,拓展服務器容量。
因此,不管是中心化云還是去中心化云,兩者并不是替代關系。可以看到的是,去中心化云越來越火,將進一步增強兩種模式的互補性,發揮各自的優勢,有利于打破目前市場的單一模式,豐富數字基礎設施的形態,協同推進云服務產業的發展。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深挖智能這口井,同好添加vx:zenghy2017
此內容為【智能相對論】原創,
僅代表個人觀點,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且未核實版權歸屬,不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請作者與我們聯系。
智能相對論(微信ID:aixdlun):
?AI產業新媒體;
?今日頭條青云計劃獲獎者TOP10;
?澎湃新聞科技榜單月度top5;
?文章長期“霸占”鈦媒體熱門文章排行榜TOP10;
?著有《人工智能 十萬個為什么》
?【重點關注領域】智能家電(含白電、黑電、智能手機、無人機等AIoT設備)、智能駕駛、AI+醫療、機器人、物聯網、AI+金融、AI+教育、AR/VR、云計算、開發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等。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