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解放軍報:雷鋒若生在當下,也會抵御“網絡炫富、有錢任性”

這些年在網絡上,幾代人的精神楷模雷鋒,不時受到質疑、歪曲和解構,以至于圍繞“真實的雷鋒”發(fā)生過一次又一次的網上爭論。
爭論的背后,固然有為出名而瘋狂炒作的網絡推手,有用心險惡煽風點火的某些勢力,但也有一些是生長在網絡時代、和網絡一起成長的“網絡e族”——他們是這個時代的普通青年,他們“懷疑”雷鋒,只是因為無法完全理解那個時代的先進人物。
雷鋒是真實的嗎?這并不單單是對雷鋒本身的質疑,更是對青年所成長的網絡時代的拷問。當網上掀起老人跌倒扶不扶的爭論,當微博上充斥著捐款會被挪用還捐它干啥的論調,當宣稱“好人得不到好報”的網帖大肆傳播之時,一些年輕人難免會陷入困惑。
雷鋒精神過時了嗎?我們不妨大膽地想象,如果雷鋒生在今天這樣一個網絡時代,他會是怎樣的一個年輕人?他還會成為我們崇敬的雷鋒叔叔嗎?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人的成長會受環(huán)境影響,雷鋒的成長亦然。雷鋒在縣委當公務員時,縣委書記張興玉連一顆舊螺絲釘都舍不得扔,卻自掏腰包幫助窮苦老人。雷鋒在部隊的一天晚上生病了,營長把自己的棉大衣蓋在了他的身上。雷鋒向災區(qū)捐款,團政委韓萬金得知后,熱情宣傳他的善舉,而韓政委自己把工資捐給災區(qū),卻只字不提……那些年,雷鋒不僅無需甄別魚龍混雜的網絡信息,周圍還有許許多多充滿正能量的榜樣。反觀當下,“寧愿在寶馬車上哭”“有錢就是任性”“網絡炫富”等不良價值觀披著娛樂的外衣,以無厘頭和戲謔的方式為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利己主義尋找代言,像溫水煮青蛙般侵蝕著青年人的心靈。雷鋒如果生在今天,無疑也要抵御這樣的侵蝕。
不過,這絕不是說雷鋒生在當下就成不了雷鋒。在雷鋒離開的日子里,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場景我們并不陌生。從校園到社會,一個個青年志愿團體在網上網下堅定地踐行著雷鋒精神。不久前評選出的感動中國2014年度十大人物中,隴海大院幾代人接力幫助殘疾鄰居,38年從沒間斷,普通市民張紀清留名“炎黃”,默默捐款27年……這足以讓人相信,雷鋒即使生在網絡時代,他仍然能成為助人為樂的雷鋒叔叔。
關鍵在于,如何讓更多的年輕人成為像雷鋒那樣的人?如何讓可能成為雷鋒的青年不誤入歧途?在網絡對青年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社會認知產生巨大影響的今天,網絡輿論生態(tài)的凈化就顯得十分重要。
沒有過時的雷鋒精神,只有不當的輿論引導。當青年習慣于從QQ、微博、微信等各種渠道隨處獲取信息,對雷鋒精神的繼承、解讀和傳遞,就不能再局限于組織看望一次孤寡老人或是看一場電影、寫一篇觀后感,而應更多地走進青年的內心,關注他們活躍的網絡空間,拉近他們與雷鋒的距離。
在弘揚雷鋒精神的同時,我們更要鏟除有毒的土壤。當人們陷入道德困惑的時候,網絡輿論應該幫助他們走出困惑,而不是用一次又一次的解構、歪曲和對假丑惡的放大和渲染來加深困惑。人們心頭的陰霾越是濃厚,網絡輿論就越應當幫助人們重塑對道德的信心,而不是長吁短嘆、自怨自艾,更不能不負責任地添油加醋、推波助瀾。
在自媒體時代,這已不單單是媒體的責任。網友的每一次轉發(fā)、留言,又何嘗不是一次輿論的裂變?每名網友都應該是正能量的傳播者和捍衛(wèi)者。雷鋒精神曾溫暖并引領了一代又一代人。在經濟迅猛發(fā)展、道德卻面臨滑坡的當下,人們對于真善美的追求變得更加強烈,對真善美的傳播也應當更加積極踴躍,對流言和炒作尤其要更加理性地甄別。這樣,每名網友才能成為正能量的受益者。
一個普通士兵的名字至今仍熠熠生輝,這不是偶然。歷久彌新的雷鋒精神啟示我們青年應該在什么樣的輿論環(huán)境中成長。網絡環(huán)境或許不是青年生活環(huán)境的全部,但卻是至關重要的一部分,青年處在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塑造期和成形期,需要呼吸清新的網絡空氣。只有那樣,才會有更多的人在今天成為新的“雷鋒”!
網友原生態(tài)留言
網友“排頭兵”:進入網絡時代,否定我們傳統(tǒng)價值觀念的聲音在網絡空間大肆蔓延,雷鋒精神也不幸“中招”。這些射向雷鋒精神的毒箭我們必須警惕。不難想象,雷鋒精神如果倒了,人人做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會怎樣。
網友“有話直說”:“一個不崇尚英雄的民族,是沒有未來的民族。”那些試圖否定雷鋒的網友,應該捫心自問:哪一個時代不需要無私奉獻的精神?哪一個民族不需要昂揚向上的青年一代?其實,我們根本不必在意外國人眼中到底有沒有雷鋒,而應該問問我們自己的心中有沒有雷鋒精神。
網友“一江秋水”:我們團9年里7次出國維和,我自己參加過3次維和。在異國他鄉(xiāng),中國藍盔總是受到當地民眾的歡迎和信賴,為什么?因為我們掃雷排爆時不顧個人安危,敢拼命,平時生活中對當地人民友善熱情,總是在他們困難的時候雪中送炭。這不就是雷鋒精神在國外沒有“水土不服”的最好證明嗎?
網友“風木子”:現在微博、微信中有一些虛假求助信息,打著愛心的幌子欺騙網友。這樣的行為利用的是人的愛心,傷害的是善良的人。網絡雖是虛擬空間,但這些欺騙行為對人與人之間的信賴破壞不小。對這類招搖撞騙的求助信息,應當作為網絡謠言和虛假信息加以依法打擊。網友們發(fā)現這樣的信息,也應及時揭露。(原文標題為《如果雷鋒生在網絡時代》)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