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軍報再談雷鋒文化:傳承教育問題嚴重,年輕人不熟助力抹黑
【編者按】
雷鋒及其精神、文化已然成為人民軍隊幾十年軍史的重要組成。
近一段時間,一方面,質疑、抹黑雷鋒之聲甚囂塵上,另一方面,基于新時期革命軍人靈魂塑造需要,雷鋒現象始終是繞不開的話題。
3月3日出版的解放軍報刊發整版文章,題為《雷鋒文化的力量》,就如何理解雷鋒文化、如何利用好雷鋒文化的力量等問題,對該報原副總編輯、《告訴你一個真實的雷鋒》作者陶克進行了專訪。
文章認為,雷鋒對黨絕對忠誠的政治信念,正是新一代革命軍人內涵所要求的。新形勢下弘揚雷鋒精神,首先要學習這種堅定的政治信念和寶貴的政治品格,永遠聽黨的話、跟黨走,確保絕對忠誠、絕對純潔、絕對可靠。文章還指出,傳承雷鋒精神相關教育存在嚴重問題,年輕一代對雷鋒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勢必會影響到對雷鋒精神的傳承和堅守,也使抹黑雷鋒有了可乘之機。內容如下:

什么樣的文化堅守什么樣的文化精神,什么樣的文化精神塑造什么樣的文化人格。從這個角度看,歷經半個多世紀累積起來的雷鋒文化,其最大的貢獻就是將象征著忠誠于黨、艱苦奮斗、無私奉獻、樂于助人等眾多崇高品質的雷鋒精神不斷地植入人們的精神世界,深深影響著人們的人格追求、價值取向和行為選擇。
應該看到,雷鋒是一名從舊社會走向社會主義新時代的軍人,雷鋒文化是先進軍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50多年來,一代代官兵在雷鋒文化的形成和積淀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雷鋒文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著官兵的文化人格,使人民軍隊涌現出一大批雷鋒式的英雄和先進典型。雷鋒的生命在他們身上延續,雷鋒的精神在他們身上延伸。
作家魏巍曾將雷鋒譽為“我們時代的真正新人。”這句話到現在仍不過時。雷鋒展現的人格魅力與“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軍人有著深層次的契合點。今天,我們傳承雷鋒精神,弘揚雷鋒文化,應該把雷鋒文化所積蓄的人格塑造力量充分釋放出來,讓雷鋒精神更加有效地沁入官兵的人格世界,讓“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成為官兵最為鮮明的人格品質。
——編者
記者:今天我們談雷鋒的時候,事實上我們面對著一個龐大的和雷鋒有關的文化群落,這就是雷鋒文化。請談談您所理解的雷鋒文化?
陶克:今年大年初六晚上,一位出租車司機登上了央視2套“出彩中國人”大型才藝節目,他以一曲自創自演的《堵車別堵心》贏得全票而出彩。他的名字叫余波,在電視屏幕上赫然列出的頭銜是:首都的士雷鋒出租車隊。站在舞臺上的只是一個余波,而站在他背后支撐的則是首都300多個“雷鋒的哥”。他們以雷鋒的名義把微笑送給南來北往的乘車人,而自己分享著“雷鋒人”的自豪和快樂。我覺得,這個車隊,這些“雷鋒的哥”,還有他們的自豪與快樂,都屬于雷鋒文化的內容。
從理論層面上說,雷鋒和雷鋒精神關乎著“為什么活著,怎么做人”的人生第一命題。而用老百姓的話說,學雷鋒就意味著做“好人好事”,而這“好人好事”中又包含著人們對誠信、敬業、友善、仁愛等諸多品質的美好追求。50多年來,雷鋒已經從一個人的名字轉化為一種精神的象征,一種文化符號。全社會涌現出以雷鋒名字命名的眾多書籍、文學作品、影視作品、展覽等,還有不少以雷鋒為名義的公益組織、社會活動、學術研究等,這些都可以視作雷鋒文化的表現形式。準確地說,雷鋒文化就是以雷鋒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鋒的事跡言論為基礎,以雷鋒精神為核心的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內的文化復合體。
記者:我知道,您多年來一直致力于與雷鋒有關的宣傳文化活動,您的動力來自于哪里?能不能給我們講一講,這些年來在雷鋒宣傳中最讓您感動的一件事?
陶克:我作為一名軍隊新聞工作者很早就參與了有關學雷鋒活動的采訪報道,但是系統梳理研究雷鋒現象應該是從1989年11月參加《解放軍報》編輯部與國防大學科研部聯合召開“學習雷鋒回顧與展望理論座談會”開始的。
上世紀80年代末,西方各種思想文化、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大量涌入,給人們的思想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影響,也給剛剛形成的學雷鋒熱潮帶來了新的更加嚴峻的考驗,主要表現為“過時論”“超前論”“虛假論”“否定論”等。為了回答人們對學雷鋒活動的疑惑,我和另外一位編輯部同事在理論座談會的基礎上,以報告文學的形式對學雷鋒活動的起源發展及未來進行大掃描,在《昆侖》雜志發表了《中國雷鋒現象》。之后又應中國青年出版社之邀,大量吸收理論工作者研究成果,在報告文學的基礎上寫作出版了一本理論專著《中國雷鋒現象》。后來,我又經過15年的調查思考,寫作出版了《告訴你一個真實的雷鋒》《編外雷鋒團》等專著。在解放軍報社黨委的支持下,開辦了“雷鋒講堂”在軍隊和地方宣講了130多場。在寫作和宣講過程中,那些雷鋒傳人們的事跡常常感動得我熱淚盈眶。
在鞍山,我見到了當年送雷鋒當兵的遼陽兵役局副政委余新元。這位92歲的老紅軍說起雷鋒就像還在眼前。他告訴我,個子矮小的雷鋒用熱愛祖國熱愛軍隊的一顆熾熱之心和在工人崗位上的杰出表現,感動了軍地領導和接兵干部,作為特例送到了部隊。余新元說:“雷鋒臨上車時,對我說,‘余叔叔,我要走了,我也沒什么送你的,我就叫你一聲爸爸吧?!艺f,‘別,這樣不好’……1962年8月15日,雷鋒因公犧牲了。我是3天后才從報紙上看到的,我回家告訴老伴,‘壞了,咱們的孩子走了’。我們老兩口抱頭痛哭……”講到此時,老人熱淚縱橫,扭頭抽泣,我的眼淚也滴在了采訪本上。從那一刻,我明白了雷鋒為什么會成為雷鋒,我好像成了雷鋒的戰友,看到了雷鋒這個苦難的孩子怎么用報恩之心,報答共產黨、報答人民、報答新社會,他臉上洋溢著微笑,以夏天般的火熱投入工作,以春天般的溫暖關愛他人……我下決心不僅要寫出一個可敬可愛可學的雷鋒,還要寫出孕育雷鋒成長的偉大時代和幫助他成長的一批偉大的人。
采寫鄧州“編外雷鋒團”時,則是另一種感動與心酸。當年雷鋒的540個戰友帶動起一個城市學雷鋒熱潮,各條戰線上14000多人踴躍加入“編外雷鋒團”,圖的啥?在采訪中,經常有素不相識的造訪者走進我的房間講述雷鋒傳人的感人故事,有的還拉我到家中看看他們關懷的患病兒童,以及還需要送去溫暖的殘疾人。我理解了,我明白了,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中國,弱勢群體問題,道德滑坡問題,社會公平問題,都關乎著百姓的幸福指數和社會的穩定,雷鋒精神的傳播和雷鋒傳人的大量涌現,對老百姓意味著溫暖和有指望。從這個角度說,雷鋒文化也是造福廣大人民的先進文化。 所以,如果問我堅持傳播雷鋒精神的動力是什么,那就是來自于被雷鋒和許多“雷鋒”人生價值的感動,來自于捍衛民族英雄尊嚴的一種文化自覺。
記者:曾有學者認為,雷鋒文化在過去50多年的演進過程中,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側重點,比如上世紀60年代,雷鋒文化側重于真善美。70年代,雷鋒文化側重于愛憎分明。80年代,雷鋒文化側重于釘子精神。90年代,雷鋒文化側重于愛崗敬業……如此等等,這樣的概括或許不完全準確,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雷鋒文化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價值側重,您覺得,雷鋒文化在今天更多指向什么?
陶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有多次關于雷鋒的論述,比如“崇高信仰、堅定信念不是高不可攀的,雷鋒、焦裕祿、楊善洲等就是鮮活的例子。他們一輩子為黨和人民奮斗,沒有崇高信仰、堅定信念是做不到的”“用愛心溫暖需要幫助的人,在服務社會、助人為樂、愛崗敬業中提升人生境界”“雷鋒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體現”等。習主席的論述給我們深刻啟示,更指明了方向。雷鋒文化圍繞解決“為誰活著,做什么樣的人”問題展開,其在今天乃至今后的價值取向,我覺得,都應該是回歸本源——像雷鋒那樣做人,像雷鋒那樣做事,大力激發社會正能量,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記者:雷鋒精神屬于全人類,但雷鋒首先是一名中國軍人。請談談雷鋒與新一代革命軍人的內涵有哪些契合點?
陶克:習主席提出的“培養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軍人”,高屋建瓴,生動具體,為當代革命軍人訂出了標準,描出了樣子,指明了方向,規劃了路子。雷鋒文化與新一代革命軍人的內涵無論在內在要求、本質特征、目標指向都是一致的。
前面我講到雷鋒文化核心是解決“為什么活著”和“怎么做人”問題。做人首先要有靈魂。靈魂是什么,是信仰,是信念。軍人的靈魂中還有著永遠不變的軍魂,那就是信念堅定、聽黨指揮,這是新一代革命軍人的根本,也是雷鋒精神的本質體現。雷鋒曾說:“我就是長著一個心眼,我一心向著黨,向著社會主義,向著共產主義?!彼腰h比作“母親”,把社會主義當作“命根子”,把毛主席著作看成“糧食”“武器”和“方向盤”,這種對黨絕對忠誠的政治信念,正是新一代革命軍人內涵所要求的。新形勢下弘揚雷鋒精神,首先要學習這種堅定的政治信念和寶貴的政治品格,永遠聽黨的話、跟黨走,確保絕對忠誠、絕對純潔、絕對可靠。
有本事就是要素質過硬、能打勝仗。說一千道一萬,關鍵在于你能干!本事,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從業之基,對于當代軍人尤其如此。而雷鋒忠于職守,干一行愛一行,以弱小之身走出強者之路,行行當標兵,留給我們“釘子精神”“螺絲釘精神”這些寶貴財富,是我們練就本事的傳家寶。
有血性就要英勇頑強、不怕犧牲,具有無所畏懼的勇氣,舍我其誰的霸氣。雷鋒血氣方剛,從不服輸,見第一就爭,見紅旗就奪。在鞍鋼,小個子征服大推土機;建新廠,勇帶青年突擊隊上;在軍營,訓練敢拼爭全優,抗洪奮不顧身向前沖。他的“奮不顧身的斗志”和隨時準備為祖國為人民的獻身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有品德就是要品行端正、道德高尚。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雷鋒精神中最為世人贊美的就是他那崇高的道德品質。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追求“活著,就要使別人生活得更美好”;助人為樂,濟窮幫困。像雷鋒那樣做人,就要學其德,行其善,守其信。在軍營一身正氣,到社會播撒新風。 總之,新一代革命軍人內涵的概括,既為我們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指明了前進方向,也為新形勢下弘揚雷鋒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記者: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化對于人格的塑造有著深刻影響。您覺得,今天我們培養新一代革命軍人,應該如何利用好雷鋒文化的力量?
陶克:習主席早在2013年3月6日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遼寧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中,就已經提出用雷鋒文化培育一代新人問題。他指出:“要大力加強思想道德建設。雷鋒、郭明義、羅陽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愛的胸懷、忘我的精神、進取的銳氣,正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最好寫照,他們都是我們‘民族的脊梁’。要充分發揮各方面英模人物的榜樣作用,大力激發社會正能量,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動力?!边@里清晰表達出要以雷鋒為榜樣,運用文化的力量,定向引領、凝聚同化、規范協調、鼓舞激勵、陶情怡心,把握新形勢下鑄魂育人的特點和規律。
運用雷鋒文化力量推動鑄魂育人有其自身規律。我們常說:“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要營造軍營雷鋒文化氛圍,建館掛像傳經典,對于傳播文化有著極強的教化功能。曾經為雷鋒拍攝照片的張俊老人生前曾有一個愿望,在全國建立100個雷鋒展館,他義務提供雷鋒圖片。他說,拜佛還要請尊菩薩,學雷鋒不知雷鋒什么樣,做過什么事,你怎么學啊。湖南省軍區原政委楊忠民退休后擔任湖南雷鋒精神研究會會長,他曾對500名中小學生做過一次問卷調查,其中認為雷鋒是影視明星的占17%,雷鋒是解放軍戰士的占58%,雷鋒是科技工作者的占5%.……據此,楊忠民的結論同樣是,學雷鋒首先要知雷鋒。雷鋒的戰友、海軍原副政委冷寬將軍組織雷鋒戰友進工廠入學校播撒雷鋒精神種子,長年累月持之以恒。去年年底,濟南軍區政治部請我向數萬名新戰士巡講雷鋒,我以“90后心中的雷鋒”做了一次問卷調查,發現一個值得注意的現實:許多90后不了解雷鋒的事跡,沒有看過他的日記,但他們卻知道雷鋒是一個好人,一個助人為樂的人,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有個新戰士在答卷上寫道:當今社會雷鋒多一些,小悅悅事件就發生少一點,摔倒的老人就不會沒人扶。這個調查結論給人信心,使我們看到了雷鋒文化的深遠影響力和現實基礎,只要在崇尚雷鋒上有著共同的價值共識,我們這個民族就充滿著希望。另一方面也看到教育上存在的嚴重問題,年輕一代對雷鋒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勢必會影響到對雷鋒精神的傳承和堅守,也使抹黑雷鋒有了可乘之機。從這個角度說,在軍營及社會上張貼雷鋒畫像,建造雷鋒雕塑,傳播經典語句,舉辦學雷鋒成果展覽,這些活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