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隨上海爺叔的鏡頭回1990年代,有人認出自己的外婆和舅舅
視頻的拍攝者是一位上海爺叔秦興培,今年已經75歲了。他出生在上海,成長在上海;1982年,他赴美國留學,后定居紐約。

1993年,秦興培出現在視頻中。 本文圖均為 秦興培 供圖
1993年回國探親前,秦興培就聽說上海的城市正在發生變化,“很多地方要動遷了”。為此,臨行前他特意買了一臺美國時興的松下家庭手持攝像機,想要記錄下上海的老房子、老弄堂,“因為以后可能就看不到了”。
在1993年回滬的兩個月假期內,秦興培帶著這臺攝像機走遍了上海10個中心市轄區,用鏡頭記錄下了許多現在已然消逝的場景。1995年,秦興培購買了一臺立體相機。此后每年回上海探親,除了拍視頻,他還會用形狀像“望遠鏡”的立體相機進行拍攝。

1993年,靜安寺附近的愚園路萬航渡路路口
從1993年-2012年,他總共拍攝了3萬多幅立體相片和數十個小時的視頻,先后用過5臺攝像機、6個立體相機等。
有網友在觀看了他拍攝的視頻后,驚呼“在當時那個年代,爺叔手里的器材都是高檔貨,一套攝錄設備和立體相機的價格,都可以在上海買間小房子了。”對此,秦興培笑稱:“當時我拍攝上海都是不計成本的。上海的變化速度之快讓我非常有緊迫感,我每天關心的都是拍到了沒有,拍了幾卷。”
2015年,秦興培開始整理、并陸續在一些視頻網站發布自己當年拍攝的影像和照片資料。就在近日,上海的一個視頻號“上海市民生活指南”將秦興培的老上海視頻整合剪輯后,一條名為“歡迎回到上海90年代”的視頻成為了火遍朋友圈的爆款。

1993年的靜安古寺
該視頻號編輯部透露,在上海人膠卷也不太舍得用的90年代,老先生不僅拍下了上海的影像,而且涉及的區域非常之廣,不僅有標志性的地段,許多經常被影像記錄遺忘的區域也都拍攝了,“當時就覺得,幾乎每個上海人都能從他的視頻和立體照片里找到共鳴。”

1994年,龍華廟會
通過秦興培的鏡頭,網友們好似坐上了時光機,在感嘆時間飛逝、無比懷舊的同時,也再一次被上海的飛速發展所驚嘆。

1994年,自忠路順昌路口
【對話秦興培】
澎湃新聞:為什么拍攝這些影像?
秦興培:說來似乎很簡單。上世紀90年代初,上海的大變化開始了。“一年小變樣,三年大變樣”,我感到自己留戀的上海要變了。1993年回滬時,就開始用攝像機記錄上海。兩個月的假期,拍了幾十盤錄像帶,10個多小時的錄像,后來做成了52集視頻。
我從2015年開始陸續發布這些視頻,開頭21集名為《二十年前的上海》;22-52集取名為《上海印象1993年》,涵蓋的地區有南市、盧灣、黃浦、徐匯、閘北、靜安、虹口、長寧、楊浦、普陀十個區,以及浦東楊家渡、塘橋。
我出國前曾去玩過的曹家渡、楊樹浦,從前上班有時要經過的靜安寺,自己熟悉的徐家匯、老西門,1993年都趕去拍了視頻,覺得蠻懷念的。

1995年的秦興培
澎湃新聞:在前往美國定居之前,你印象中的上海是什么樣子的?1993年,你從美國回上海,上海給你什么印象?
秦興培:1982年去美國留學之前,我住在董家渡路附近的小普陀街。那時的上海,和1970年代沒有什么差別,連人們的服裝都沒有開放。
1993年回滬后的第二天早晨,我就背了攝像機去街上拍攝了。1993年對上海的印象是,高樓又多了一些,而有些地方的大拆遷已經開始。比如我拍到的淮海路,北側已經拆了不少房子;我拍的徐家匯,已經不是昔日我看到的徐家匯了。這就使得我有緊迫感了。
澎湃新聞:你的拍攝內容一般都是什么?
秦興培:拍攝的主題(包括拍立體照片),是上海城市的整體風貌。上海的大小馬路,不管是繁華的南京路,還是不起眼的南京街;長短街道,不管是長近5000米的萬航渡路,還是短則70多米的南梅溪弄;各式房子,不管是利西路的老洋房,還是蘇家巷的棚戶屋;各個地區,不管是上只角還是下只角;各式弄堂,不管是老式里弄還是新式里弄;所有這些都是我要拍的對象。
我不刻意去尋找名人故居,但遇到了,會拍得更詳細些。街頭藝人,活猻出把戲(上海話,意為“耍猴”),賣拳頭,削刀磨剪刀,彈棉花,畫糖畫,賣棉花糖,爆炒米花,兒童玩具攤,小菜場,點心攤,上海街上的一切,都是我拍攝的素材。

1998年的秦興培
澎湃新聞:你拍攝影像的器材都是哪些?有網友說,你的攝像器材加起來在當時可以買一小間房子?
秦興培:我一開始用的是松下手持攝像機、日立手持攝像機、JVC手持攝像機,后來還用過索尼數碼手持攝像機、夏普手持攝像機。還有幾臺立體相機。
我這些花費全部加起來可以買一間小房子?當時我是完全不計成本的。我當時關心的是,要拍的拍到了沒有,今天照片拍了幾卷。
澎湃新聞:視頻中,有市民看到你在拍攝覺得很稀奇。當時你帶著這么高檔的攝像機拍攝日常生活應該是非常特立獨行的吧?
秦興培:走街串巷拍攝,難免遇到各種人。大多數居民和路人支持和鼓勵我拍正在大變動的上海。有些里弄居民還請我去居委會去歇歇腳,喝口茶。
拍攝時,許多人對我說:“快點拍,再勿拍拍勿著了。”不少人以為我是拆遷組來的,問什么時候拆遷,回答不是拆遷組或不知道,他們不滿意,所以常以“早晏要拆的(上海話,意為“早晚要拆的”)”,一般就頂過去了。
也會遇到不歡迎的。有一次從晚報上得知某路段要拆了,回到上海的第一天就趕去那里拍,被一居民斥退不許拍。也有路人以言相勸“不要拍,這里不能拍”,語氣當然比“介破個房子要拍啊(上海話,意為“這么破的房子也要拍啊”)”嚴厲得多。

有網友在秦興培的視頻中認出了一邊啃大餅一邊用鋼盅鍋子買豆漿的外婆。
澎湃新聞:視頻發布以后,引起很多網友的共鳴。還有網友在視頻中甚至認出了一邊啃大餅一邊用鋼盅鍋子買豆漿的外婆。對此,你怎么看?
秦興培:網友的互動對我是一種鼓勵,不少人看見了自己的親人甚至自己,許多人看到了自己過去居住的房子。
大家在看視頻的同時追憶過往,使我很感動,也讓我感到作為一個上海人的驕傲。這些日子,我的B站賬號“xingpei8888”一天就有一萬多點擊量,這說明一股懷舊之風正在上海遽然興起。我感到自己為此付出的一切,非常值得。
懷舊,懷念自己家鄉、自己的過去,是人之常情。眾多網友的評論,猶如從一個人口中發出來的,這個人,就是上海人。上海人如此熱愛自己的家鄉,我是第一次強烈地感覺到了。

網友在秦興培的視頻中認出了自己的舅舅。
澎湃新聞:你最近有沒有回過上海?上海給你的印象是什么樣的?
秦興培:最近兩次回上海是2018年、2019年,這離上次回上海有六年了。最深的印象是,地鐵非常方便。過去假期在上海拍攝時,為節省時間,都用出租車。最近這兩次回上海,感覺地鐵比出租車更快、更便利。另外,當時我還在上海去逛了幾個大商場,上海這樣的大商場很多。我還去了南京西路上的星巴克烘焙工坊,這么大的星巴克,紐約也沒有見過。
這些都說明,上海的變化非常大,經濟飛速發展、城市面貌大變樣,都超乎我的想象。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