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會議|城市與風物:風物是城市的文化場域

探索與爭鳴編輯部
2021-01-02 09:27
思想市場 >
字號

2020年12月12、13日召開的“城市與風物丨第三屆中國城市問題(上海)論壇青年論壇”上全國各大高校、科研機構、學術期刊的專家學者100余人,,以“城市與風物”為主題,通過云端共話中國城市發展的前沿議題,包括主旨演講、兩場分會場發言及圓桌會議,由《探索與爭鳴》編輯部、揚州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共同主辦。

本屆論壇關注“城市與風物”。城市的發展產生了獨特的風物景觀,風物是城市的文化場域,是城市文化的人文記憶;城市問題是當今社會發展的重要命題。中國城市問題(上海)論壇青年論壇以城市為焦點,匯聚了一批關注城市問題的專家學者,尤其是青年專家學者,為中國城市研究問題打開了新的視野,為我國研究城市議題搭建了一個重要平臺。本屆論壇是中國城市問題(上海)論壇青年論壇的第三屆論壇。第一屆在蘇州舉行,主題為“城市·空間·記憶”,第二屆在杭州舉行,聚焦“城市與情感”。

12月12日上午的論壇開幕式上,揚州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院長馮銳、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院長陳忠分別致辭。

馮銳院長在致辭中指出,在當代中國學術的視域下,城市問題是一個充滿挑戰的研究領域,城市與風物更是一個讓人期待的充滿論辯的課題。城市的發展產生了獨特的風物景觀,風物是城市的文化場域,是城市文化的人文記憶。以城市與風物為主題,能夠為中國城市問題的研究開啟一種新的視野,新的思想,構建一種新的話語體系。

陳忠院長也發表了精彩致辭,他表示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在期刊以及學界同仁的關心支持下,一直致力于城市問題研究,尤其是城市哲學和人文城市學方面的研究,今天的會議是一次很好的學習交流機會。中國城市發展到現階段,特別需要多向度學術視野,聚焦于人文城市的理念,從而從建筑、人文精神等多角度理解城市發展中的問題。他相信這次會議形成的討論將為城市研究打開一個新的空間,同時為城市研究的學術共同體搭建一個新的平臺。

主旨演講的第一場由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副主任、《文藝理論研究》編輯王嘉軍教授主持,西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教授徐兆壽、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趙靜蓉、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大先、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朱軍、中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羅成等五位專家學者分別發言,由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張曉鋒教授、《天津社會科學》副主編時世平研究員對專家學者的發言進行評議。

徐兆壽發表題為《文化傳承:城市現代化進程中的傳統復興之路》的演講,他提出,現代城市發展基本是按照歐美文化傳統進行,城市設計、建設也在很大程度參照了歐美的城市文化風格,中國傳統文化意義上的城市結構、方法反而被棄擲了。城市文化傳播也基本按西方的文化傳播方法在進行,我們的傳統文化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在其中附著的路徑。今天,現代城市的建設應該重新返回中國文化傳統,尋求現代與傳統的融合之路。如此,中國的現代城市發展就有了鮮明的中國文化印記。

趙靜蓉的發言題目為《作為歷史概念的記憶之場:從長堤記憶到廣州的城市精神演變史》,她從廣州長堤出發來談廣州城市精神的演變。廣州長堤是一個充滿了民俗風情與歷史記憶的地方,它記錄了廣州作為南方商業大都市的繁華勝景,曾引領嶺南大半個世紀的消費時尚,是廣州城市變遷的見證者。討論它在不同歷史語境下的象征意蘊,可以發現長堤作為一個歷史事件和文化符號所影射出一座城市的現代性進程,它是廣州的現代性進程中切實的痕跡和切實的遺產。

劉大先的發言題目為《流動與永恒的暫時——城市形態與精神結構的變遷》。他指出,中國當下的城市形態在理性規劃與自然生成的互動中形成了多樣性形態,巨型都市、衛星城、星云城帶、創意城市與小城鎮并生,構成了獨有的城鎮中國樣貌。這種特殊性源于信息、技術、資本與人口的多重流動,急劇變化使得暫時性成為突出的城市精神結構,此種時間感受落腳于空間想象與書寫中,改寫了當代城市文化的生態:一方面試圖建構城市表述的語法與平臺,另一方面又不斷地創生著它的詞匯和修辭。關于城鎮的經驗性表達于是成為中國故事的歷史感與現實感所在。

朱軍的發言題目為《南方精神、晚明風格與現代文學的“長時段”書寫》。他結合現代文學史研究的熱點問題,將晚明的審美風格、風物審美、南方精神與現代文學的發生史建立了一種關聯。他指出,南方精神和晚明風格孕育了中國獨特的現代性的開端,是世界范圍內多元現代性的一種重要象征。它所代表的抒情傳統和物的美學,雖然沉入歷史,但是在新世紀文學當中復活,給了我們重要的啟示,凸顯出當代抒情傳統和生活美學的一種回歸,通過歷史文化長時段和內部取向精細化的描繪,現代性才能以新的面目呈現出東方文明傳統特有的審美趣味、人生的情志和天下的關懷。

羅成的發言題目為《“風味”的精神——中國城市文化記憶的“再轄域化”及文明意義》。他指出,討論城市研究必須首先對這一話題背后的歷史意識以及對于城市文化在當代中國的歷史位置、任務有一個先在界定。中國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后疫情時代”的交疊語境,給中國城市文化建設帶來了新的挑戰與機遇。其次。如何切入城市問題研究,可以從結構性和經驗性的雙重視閾進入。不僅將城市文化研究放置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政治語境、經濟內循環為主導的雙循環新格局下考察,同時也應將經驗層面的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生活形態、生活道路納入觀察。像近幾年媒介文化凸顯的“風味”,特別是“具有人間煙火的風味”不僅內涵著“再轄域化”的文化杠桿潛能,同時也隱現了“眾樂樂”的“小康美學”旨歸。

第二場主旨發言由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中國傳媒大學學報《現代傳播》編輯部副主任劉俊主持,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何平、浙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翟業軍、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徐剛、揚州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徐丹丹等專家學者分別做了主旨發言。隨后西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院長徐兆壽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張聰編輯對第二場發言做評議。

何平報告的主題為《關于城市和文學——一個工作坊和一個專題》。2018年,他和復旦大學中文系共同發起的上海—南京雙城文學工作坊,以被觀看和展示的城市為主題,邀請原生城市的青年作家參加討論。他指出,相比于中國鄉土文學的經典化、譜系化,中國城市文學的經典化程度并不高。在當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諸影響下,城市布局和城市功能又形成當代新的城市傳統和城市“地方性”。就當下中國而言,個體之“我”與差異之“城”之間的關系必然是大相徑庭的“我”的“城”。所謂“我城”強調的不僅是現代中國城市在城市樣態、精神氣質,或者說是在城市空間意義上存在的地理、文化、心理之上的古與今、東與西、城與鄉的差異性;對于作家而言,更意味著思考他們筆下的“城市”是按照怎樣的肌理想象和建構出來的,它浸透了作家怎樣的個人經驗,能夠為中國文學,乃至為世界文學提供怎樣的新可能。

翟業軍報告的主題為《王安憶的“煮書亭”與上海的城市記憶》,他以王安憶的短篇小說《弄堂里的白馬》為主要文本展開綿密的分析,指出作為尋根文學代表作家的王安憶,其實真正的尋根著力點并不是所展現出來的對于儒家傳統的尋根,而是一種上海尋根、城市尋根。她在小說中為上海尋出既遠又雜的根,而同時這個根正是一種活潑潑的、鳶飛魚躍般動人場景的根芽。結合今年的疫情以及由此而來的困厄,更讓人感受到內心有這個活潑潑的根芽的重要。

徐剛報告的主題為《城市賦形:徐則臣的“北京敘事”》,他指出,小說具有構型城市空間的功能,我們往往通過閱讀小說來想象和建構一種城市的形象,而通過徐則臣的小說可以找到城市賦形的三種維度。第一方面是橫向的層面,展現的是都市人群的一種可見度,以《跑路穿過中關村》為例。第二個層面是縱向的層面,通過某一個人物去展現城市的歷史,展現一種歷史的縱深感或者精神的深度,以《王城如海》為例。最后一個層面是通過文化的附著賦予北京敘事、都市文化以厚重感,以長篇小說《北上》為例,主角是大運河。這三重維度構成徐則臣“北京敘事”的重要方面。而其作品的變化也折射了作家的自我成長,寫作姿態和自我意識的變遷。

徐丹丹報告的主題為《文化循環與意義重構:微記錄片中的城市集體記憶生產研究》,她提出,城市集體記憶深植于城市居民的空間生產與文化消費實踐中,表現為基于現實社會框架而重構的“往事”或“回憶”。作為一種媒介文化產品,微紀錄片通過“符號加工—場景展演—群體認同”的表征實踐,實現了城市集體記憶的當下性生產,并在人們審美、消費、解構和再次建構的過程中,推動了“城市集體記憶的文化循環”,實現了基于城市集體記憶的社會性再生產。在新的時代背景和文化需求下,微記錄片需要通過把握中軸結構、建設交往空間和推進文化消費實現創新性發展,從而更充分地展現城市集體記憶的政治價值、文化價值和精神價值。

12日下午的A、B兩個分會場,分別圍繞相關議題進行了討論。

分會場A包括文學與城市、空間與城市、技術與城市三場主題發言。

第一場主題為文學與城市,由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何平教授主持,由上海大學文學院羅小茗副教授和《探索與爭鳴》編輯部屠毅力編輯對發言進行評議。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曾一果教授發言的題目為《發現傳統:汪曾祺的“過去的世界”》,他提出,汪曾祺在20世紀80年代重提回到過去,回到民族傳統,實際上是站在現代社會回望傳統,一是重新調試或者反思新文學與傳統的關系;二是調和中國文學與西方文化緊張的關系。當代作家對汪曾祺的接受實際存在誤讀的過程。早期一批作家錯誤地將傳統知識等同于傳統的文化,而對汪曾祺背后的現代精神缺乏理解。重讀汪曾祺在某種程度上有助于我們重新理解文化傳統,重新理解市井主義、地方民間文化,也重新理解中國文學和中國傳統文化,重新理解尋根、先鋒以及中國當代文學和西方現代文學的關系。

杭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張惠苑副教授發言的題目為《1980年代以來中國城市文學中“人物形象”之困境與重構》,她認為“人的問題”貴為文學之本,但在實際的文學發展和研究歷程中,仍被諸多思潮與論爭遮蔽。城市文學“人物形象”的討論,讓城市文學直面生命現實,圍繞人物形象經典化問題。1980年代以來“人”在城市文學中被懸置,人們討論“城市文學”時經常以現代性的想象取代了對“人的處境”的關切,“文學中的城市”使得人從城市空間中脫離。重構文學作品中活躍的邊緣人物,從詩性文化等地域性角度出發,可為城市文學“人物形象”歸位及其典范化創造新的可能。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朱婧老師發言題目是《現代文學的城市何以可能?》,她以上海和揚州為中心,從四個方面討論現代城市如何成為現代文學的城市。首先必須有以大學、書店、圖書館、劇場、刊物等為中心的現代意義的城市文藝生活;其次,必須有體現城市精神的典型的城市地景和人物形象等。第三,必須有共識的文學譜系的城市文學經典,比如上海從30年代的新感覺派、《子夜》、《上海的早晨》,到《長恨歌》《上海寶貝》《繁花》等的作品譜系。最后落實在討論揚州何以不能成為“現代文學”的城市上。

鄭州大學文學院魏華瑩副教授發言的題目是《文學與城市——從<廢都>到<暫坐>》,她提到,賈平凹1993年寫作《廢都》,描繪西安城市文化和生活,到時隔27年后又以長篇小說《暫坐》重繪西安,通過茶室及十位女性勾連起城中商界、政界、文化界版圖。通過對讀《廢都》與《暫坐》,可以發現作者一以貫之的對城市風物的喜愛、描繪及承繼,以及通過城中人的浮沉,展現城市精神成長史與城市秩序變遷史。其間,更是以他者的視野折射不同時代的城市反思。

上海大學文學院張永祿教授發言的題目是《一碗人間煙火看武漢市民性情》,他從武漢地方的飲食習慣出發,指出飲食習慣可以說是一個城市的文化符號,浸潤和滋養了市民的性格、脾性、知識以及情感結構。普通市民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顯示出的風俗、風情構成獨特的地域性風味,而這種城市的風味昭示出這個城市更為內在的文化情感和精神象征。風味是打開武漢市民的情感結構的一把鑰匙,也是做城市研究的一個重要路徑。

上海大學文學院陳閩璐博士的發言題目為《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書寫與中國經驗——以朱文穎創作中的蘇州書寫為考察》,通過對蘇州作家朱文穎二十多年城市文學書寫之路的梳理,從其城市風物書寫上的創新與突破、城市精神的賦形與嬗變及城市文化的建構與傳播角度出發,探討了其創作是如何不斷刺破刻板的城市文學書寫經驗,在一個更為廣闊的文學地理版圖中不斷激活新的想象與書寫資源,打開中國城市文學與全球城市文學對話、交流的空間,在建構新的文化想象與認同、為城市文學提供新的書寫范式的同時,承擔起時代所召喚與賦予的傳承、保護、輸出本土文化的責任與使命。

第二場主題為空間與城市。由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文藝學執行主編王金會老師主持,由上海大學文學院張永祿教授和《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副主編姚涵老師對五位專家學者的發言進行點評。

中山大學中文系林崢副教授的發言題目是《大公報與小公園——京派文學的公共領域與生產機制》,以民國北京中央公園的茶座為切入點,探討了其如何與《大公報》的文學副刊具有形式和內容上的同構性,并相輔相成,由京派同仁的俱樂部,轉變為其溝通前后代、培育后進的橋梁。以《小公園》為個案可以看到,公園茶座和副刊專欄的對話作為一種物質和隱喻的雙重空間可以打開我們對空間的理解,重新審視京派成員的結構生態,以及京派文學的生產機制,即以沈從文、蕭乾為代表的京派文人,如何借助實體和象征的文學空間,推行自身的文學理念,實現新文學的再生產。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顧宇玥博士的發言題目是《晚清民國報刊視閾中的“公園”書寫》,她認為公園是西方城市文明的產物,其在中國的出現和推廣是伴隨著中國社會由傳統向現代轉型過程。因此公園的性質、面貌以及其中所折射出來的問題具有復雜性,與實體公園的興建歷程相同步的是晚清民國時期的報刊雜志中也刊載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新聞報道、評論文章以及格式題材的文學文本。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呈現出公園這一理念在中國本土的流波和接收的過程,其被賦予的理想功用,展現出的現實圖景以及其所暴露出的實際問題。因此借由報刊雜志這一視角或許可以幫助我們盡量重返歷史現場,同時為我們重復觀照中國近代城市公園復雜面貌提供一種新的可能性。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彭雨新老師的發言題目是《戰敗者的帝都想象——林房雄的北京往來與北京書寫》,她考察了林房雄的北京書寫,指出這關系其本人的戰時體驗與戰后再轉向,也關系到此后戰爭翻案言論的政治文化滲透心理生成過程,為剖析日后日本右翼對戰爭認知的扭曲思想根源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考路徑。

揚州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鄧天白老師發言的題目是《清代北京戲曲文化場域的空間演變與界限跨越》,她指出,在經歷了明清易代的短暫消歇之后,戲曲成為漢文化的代表被清政府大力提倡用以征服人心治理國家。作為當時全國兩大戲曲中心之一的北京,無論從宮廷習戲場所、文士家班的私人堂會、百姓商旅的廟會會館、戲館茶樓等演出場所,還是從戲曲的舞臺呈現空間,都客觀反映出從雅到俗的戲曲體制和審美風尚的轉變。同時,戲曲文化場域的空間演變也折射出宮廷與民間、旗人與漢人、上層與下層、男性與女性之間的種種界限跨越,更從心理層面強化了戲曲消費的空間載體與表演模式。以戲曲空間作為研究載體,可以更深層次地探究清代的政治導向、商業路線、經濟融通、社會互動與文化實踐等對戲曲文化場域的影響。

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張雪博士的發言題目是《符號化城市:空間媒介視閾下的城市形象建構》,她指出,城市形象傳播作為意義建構的過程,本質上是城市形象的一個符號化過程,對于城市空間形象構建的符號化進程集中探討的主要包括三個面向,符號重現、符號重構和符號互嵌。她探討了城市形象構建的話語隱喻,指出城市符號場域的權利博弈存在于社會領域的多元面向。

第三場主題是技術與城市。由《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編輯陳吉老師主持,由中山大學中文系林崢副教授、《東南學術》副總編輯鄭珊珊老師對發言進行點評。

山西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所馬援副教授的發言題目是《空間符號隱喻視角下的城市風物敘事研究》,她指出,城市風物的意義就在于它將城市空間載體的形式,空間結構和空間秩序與城市的一種特質,包括風土人情、風俗習慣、地域風貌等風物的特征有效的連接和有效的復合。城市風物不是孤立的,也不是無結構的,而是可以被一串一串的空間符號隱喻,以歷史的、文化的、語言的又或是藝術的方式相互交織凝結在一起的。它與城市歷史的縱深度和文化結構的共識性一同編織一座城市特有的風貌。可以積極調動我們對一個城市可感認知,同時也不斷激活我們對城市理性化的思考。

上海大學文學院羅小茗副研究員發言的題目是《變異的時間:科幻書寫中的速度與經驗》,指出在高速城市化的壓力之下,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時時面對的時間焦慮,構成了重新想象時間的基本動力。當代科幻書寫從時間的速率、單位長度、時間色彩學等各具特色的角度,挑戰了現實生活中越來越具有壓迫意味的現代時間觀念,對在當代感覺結構中占據支配地位的時間難題展開審視。與此同時,這一重審時間的意圖,進一步深入到現代時間所具有的超級控制力和個人以及人類整體經驗的生成這兩者間的新關系之上。

山西大學文學院劉芳坤副教授的發言題目是《“無差異時刻”的城市鏡像——從工廠史到科幻現實主義》,她援用巴黎新索邦大學比較文學教授讓·貝西埃的“時間浴”概念重新審視當代小說,認為城市的特點有利于提供當代性的表征,從冷戰時期的工廠史到全球工業化的科幻現實主義均可看做是文學提供的無差異時刻,這一時刻照見了世界性的問題敘事。

復旦大學中文系戰玉冰博士的發言題目是《從匿名性到易容術——現代都市與偵探小說起源關系初探》,認為偵探小說誕生于現代都市之中。大城市的人口爆炸、人員密集、人流涌動與復雜的陌生人社會關系使得人與人之間具有一種“匿名性”特征,犯罪滋生與兇手藏匿也因此更加成為可能,這進一步引發了現代都市人對都市生活危險性的某種焦慮。這種對于都市罪惡的心理焦慮在小說類型發展中召喚著“偵探形象”與偵探小說的出現,而這種都市“匿名性”則在偵探小說中具象化呈現為對“易容術”的傳奇書寫。

汕頭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黃顯老師的發言題目是《數字歷史街區:移動網絡時代的城市文脈傳承》,她指出,在數字移動媒介盛行的當下,歷史街區參與城市文脈傳承的理念發生變化。她以廣東省汕頭市小公園開埠區在移動網絡時代多種形式的“數字-歷史街區”重構為例,討論了歷史街區何以能夠達成對城市文脈傳承的中介作用,以及如何去構筑人和歷史、人和地方的關系等。

分會場B包括記憶與城市、地方與城市、物性與城市三場主題發言。

第一場主題是記憶與城市,由南京大學藝術學院吳維憶副研究員主持。由《人文雜志》編輯部魏策策編輯對與會學者的發言作出評議。

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楊向榮教授的發言題目是《權力、氣氛與審美——影院空間文化的癥候式解讀》,他指出,影院空間的建構不僅是物理層面的設計,更是符號化的空間塑型與隱喻。在現代性大都市中,影院為觀影者建構了一個造夢空間,營造出時尚、富有品味和格調的氣氛,書寫著城市的記憶變遷。在影院空間中,權力文化也在不經意間慢慢衍生。氣氛對權力的審美包裝,隱藏著被遮蔽的權力操縱,同時也是一種審美資本隱喻。

揚州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范文霈教授、鈕溢老師的發言題目是《基于影像詮釋的中國城市近代發展》,以中國近代影像為研究對象,詮釋中國城市在這一歷史階段中市容市貌、生活服務和交通運輸等方面的基本發展,并由此管窺社會物質生活的變化與發展。他們認為近代中國城市在其建筑上的工藝、材料與造型等方面吸收了大量的西方元素,呈現出了中西結合的傾向;在城市服務方面,逐漸擺脫了原始的個體服務模式,向科學、高效和規范的方向進步;在城鄉交通運輸方面,在主要以人力、畜力為基礎的交通運輸中,大力發展機電交通,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物質生產效率,為社會的整體性進步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楊毅博士的發言題目是《城市精神與文學精神:歷史、審美、階級與觀念剩余物》,通過考察城市與文學的關系,指出城市在空間層面上承擔物質生產的同時,也隱藏著時間觀念上的精神史的生產。精神史的生產與文學精神及文學對于心靈史的表達是聯系在一起的。階級話語出現以后,它又成為了城鄉對立的一個話語層面。他使用了歷史、審美和階級這三個關鍵詞來描述城市精神和文學精神的這一關系,并指出這三個層面,不是一個線性的時間上的概念,而是非常矛盾的共存地糾纏在整個城市精神的表達當中的。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齊曉瑾老師的發言題目是《風物中的城市精神》,她認為,歷史城市的可讀性,由其公共建筑所標識、織就的意義網絡來實現。民居之外,特殊類型的建筑和土地、自然景觀相互呼應,表達先人在解讀地理、營建聚落中的知識,傳遞來自古代的訊息。中國的傳統城市中有豐富的“位置”,行走中會不斷遭遇標定位置的特殊建筑。在不同歷史階段中形成的建筑,作為系統性的位置標定元素,構成作為整體的可被理解的城市。她通過對《安海志》結構、分類范疇和敘事的討論,試圖在通過風物所表現的多樣性、認同和城市精神之間建立一種關聯。

上海師范大學影視傳媒學院王元副教授的發言題目是《漕運的發展與中國大運河的變遷》,指出,中國大運河是古代中國漕運體系的載體,漕運制度的發展同時也影響著大運河的發展演變。千余年的長時間段內,中國大運河因自然條件、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影響呈現出形態上的變化。大運河文化帶的建設,需要我們重新認識城市發展過程當中的風物,在歷史的風物中去追尋一種城市的精神。

華中科技大學中文系林翠云老師的發言題目是《上海嗅景:氣味與地方感的塑造》,指出,30年代的上海是城市氣味環境的重要塑造與并行期,這些重要的氣味標志以獨特的方式和強度結合在一起,從而創造、影響甚至是決定了上海地方感的形成。嗅覺有著別的感官都無法比及的召喚記憶的能力,尤其是在召喚遙遠世界和場景的能力上。氣味看似脆弱,但是它能喚起人們對于過去事件場景和城市的豐富情感和生動記憶,是城市懷舊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場主題是地方與城市,由浙江大學中文系翟業軍副教授主持,由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王學成教授和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徐剛副研究員對學者們的發言進行評議。

廣州美術學院霍勝俠教授的發言題目是《從現代性的召喚者到省思者:近期大眾文化中的廣東圖景》,指出,近年,一批以廣東為背景的大眾文化作品涌現。網絡劇《隱秘的角落》、獨立樂隊“五條人”、電影《風中有朵雨做的云》是其中的一些典型代表。她聚焦于這三個文本中的空間形塑,及其與現實空間構成的對話張力指出,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眾文化“廣東熱”中洋溢的對現代化的巨大熱情不同,上述的近期文本在不同面向上共同表達了對于單一發展主義的省思,從而讓我們看到廣東圖景在大眾文化文本中所蘊藏的新的活力和可能性。

中山大學中文系丁文俊博士的發言題目是《生活/生產空間的并置:廣州“紫泥堂”項目的美育—政治”時刻》,他以成立于1950年的廣東省國營紫坭糖廠的藝術改造作為空間案例,探討工業遺產作為美育空間的路徑。“紫泥堂”藝術園區項目處于停滯階段,和生產區相鄰的生活區并沒有被征用,由此形成區別于成熟工業遺址型藝術園區的另類原真性景象——生活空間和生產空間相并置的廢墟結構。提出最終重構一種復合的多元性生活模式并賦予其新的意義,這是工業遺產所激活的微觀政治的時刻。

河北工業大學周延偉老師的發言題目是《被展示的傷疤:五大道更新與作為城市想象的旅游景觀》,指出五大道的區域意象經歷了從被排斥的租界“飛地”到被宣揚的旅游名勝的奇妙變軌。因此,如何消散殖民記憶并將它納入到進步民族化的敘事范式中來就成了旅游景觀生產過程中的一個有趣話題。就旅游規劃來說,五大道更新通過一系列活動方式完成了景色的神圣化,建構出懷想過去的旅游景觀。但作為一項有組織、有計劃的政府系統工程,它不單單只是為了吸引游客,而是通過城市形象重構的方式來制造關于未來的城市想象。

泰州日報社張培老師的發言題目是《地方報如何彰顯城市溫度》,指出,地市報不僅傳播新聞,還對建構城市與人的和諧關系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媒體平臺資源,加強良性互動,傳播崇德向善典型,倡導公益行動,發掘本地歷史文化資源,建構城市精神,可以增強市民對城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第三場的主題是物性與城市,由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楊向榮教授主持,由鄭州大學文學院魏華瑩副教授和中山大學中文系羅成副教授對專家學者的發言進行評議。

南京大學藝術學院吳維憶副研究員發言的題目是《物性與操演性導向的中國工藝理論構想》,她以物導向的哲學為指導,借助行動者網絡理論,將工藝品以及工藝的定義問題化,進而嘗試圍繞物性和操演性構想一種中國語境下的工藝理論。工藝與工藝品是考察城市手工業的重要依據,更是城市本身物質文化積淀的重要承載。透過“風物”這一中文語境下的特定概念,不僅“藝術—工藝”的二分可以被拆解,歷史社會學及民俗學層面的工藝理論,抑或能與“物性”問題的形而上討論相勾連。因此,聚焦工藝,不是對“藝術的物性”問題的簡單復制,而是要通過ANT的理論視角,在關系和網絡中重新審視物,以操演性的強實踐指向,啟發對藝術之本質、之情境、之生成過程的思考。

南京大學藝術學院博士生黃敏的發言題目是《波普藝術、垃圾美學與城市文脈的變遷》,她指出,與垃圾文化相伴生的波普藝術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城市的一次性材料,對流行文化、商業生活中的消費物的打撈,盡管并非意在對記憶與歷史的重新發現,卻為城市提供了一種藝術方法,將日常物進行非常規的并置,將廢舊物置于新的文脈之中,打破了傳統文脈與“意義”的相互依賴性,這種藝術方法同時啟發了城市意象的有機更新,將普通乏味的非歷史空間/建筑轉變為有吸引力的紀念性空間,并為城市的物質混雜提供了一種整體與部分之間動態的可變性。

南京郵電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吳璟老師的發言題目是《親生物城市的運行邏輯及其韌性構建》,指出構建親生物城市是城市生命體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親生物城市是與自然緊密聯系、城市中的人們壓力適應性不斷增強、且能夠抵御風險的韌性城市。將自然元素融入城市生命體,對于理解親生物城市具有基礎意義,但親生物城市不具有天然的合法性、自適性,需要對其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價值屬性進行內涵確認、倫理反思。對城市與自然空間、人類與自然空間的關系、親生物城市自身的韌性和限度的改進路徑進行倫理確認,對于建構更為合理的城市社會意義深刻。

南京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卓承芳副教授的發言題目是《加速語境中的城市生活特點及其對倫理的挑戰》,她指出,距離乃是倫理的前提,而加速度使得距離在今天的人際關系建構中的作用變得復雜,既對社會認知又對共同體認同(團結)產生挑戰,從而成為一個需要認真對待的緊迫話題。通過維希留“距離污染”概念來闡明不斷加速的世界所面臨的“世界孤島化”(即地點被封閉)、資源分配的空間不平等、社會關系的虛擬化、地方意義的消解等重大挑戰,這些挑戰使得基于空間的生存變得抽象,從而驅逐了倫理。加速既是今天倫理主張的前提條件,又是其必須面對的人類生存難題。

揚州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徐旻老師的發言題目是《構建城市形象的美食符號——飲食文化博物館旅游動機研究》,她調查了游客參觀城市飲食文化博物館并用餐的旅游動機。通過深度訪談,發現游客動機表現在個人、人際和機構三個層面,并影響他們實際參觀時的行為。在個人層面,最主要動機來自教育和求知需求,通過美食了解城市特色、當地飲食歷史和風俗,同時,也尋求多感官和具身體驗。在人際層面,游客認為參觀飲食文化博物館是適合親友出游的活動。在機構層面,游客認為飲食文化博物館作為機構所介紹和提供的美食有真實性,同時,他們的動機也受到媒介的影響。

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孫哲老師的發言題目是《市場構建與權利分化——對上海長租公寓市場的社會學研究》,他通過對上海長租公寓市場的研究,發現政府在建構市場過程中具有高度選擇性:以互聯網資本為主,篩選青年群體的人才公寓容易得到支持。這一市場上的租戶可以獲得被承認的市場權利(有發票),但這一市場權利與市民權利(居住證)是分離的。以民間中小資本為基礎,從二房東發育過來的“類住宅”等“非人才公寓”則被打壓。這一部分市場同樣容納了不同年齡段的低收入群體。對于灰色長租公寓的租戶,其市場權利和市民權利都不被承認,面臨被驅離的風險。他認為住房租賃市場正取代住房產權市場,成為更加精細化的治理工具。社會政策的市場化,是超大城市人口調控的關鍵邏輯。

12月13日上午,與會專家學者參加了“后疫情時代人文城市研究的范式與路徑”圓桌會議。圓桌會議分兩場進行。

上半場引言人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陳忠教授指出,疫情以及后疫情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語境(或場景),未來整個城市運行和世界的范式將可能發生一定轉換,比如說高密度聚集、大容量地裝載運輸等空間問題將可能進一步凸顯,大型超市、大型封閉性娛樂場所、大型聚集地等的運行也會遇到不同挑戰。這是一個信號,提示我們,城市社會是否將進入某種新的范式?城市問題的研究角度很多,包括文學、空間、技術、記憶、物性、社會學等,而我們往往會使用既有的學術訓練和方法論進入城市問題研究,但上海論壇青年論壇體現了一種自覺的傾向,希望打造一個新的跨學科的面向城市問題研究的學術共同體,對城市研究而言是有利而且亟需的。

引言人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金雯教授從會議的兩個主題詞“城市”“風物”的辨析入手。她指出,全球現代性的展開,實際上就是一個物變成了商品的時代,在現代這個文化的語境里物總是以商品的形式出現,物即成了商品,現代文化一定程度上是一個拜物的文化。這次議題的設置其實已經包含著一個價值的判斷和引導,引導我們思考在今天的城市研究和文化研究當中,應該探討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怎樣使已經商品化的物、作為商品呈現自身的物再轉化成風物。風物中寄托了很多情感的對象,它不是作為一種可以被普遍標準所度量的價值載體,它仍然是一種藝術品。所以在這個意義上,風物是一種反商品,是與現代社會中的拜物文化背道而馳的一種物。我們今天要討論怎樣來擺脫作為商品的物對人們的感官世界、精神世界強大的鉗制作用,怎樣通過對風物的發掘培育新的感受能力、新的生活方式,是主要的問題。還有其他一系列問題,在這個再次締造人們新的感官模式和情感模式的過程中,城市和已經連接起城市的媒介技術到底起到什么作用,感官革命如何發展,怎樣與中國的當代現實與當代的語境對話,怎樣創造我們自己的方法論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引言人《文藝研究》編輯部主任李松睿副研究員指出,中國當下的創作現狀,乃至20世紀以來,關于鄉土的表現遠遠超過對于城市的相關藝術表現。我們亟需找到一種突破傳統的關于描寫城市經驗、理解城市運作方式的手段,讓城市成為某種美學對象,而不僅僅是一個批判的對象。只有在理論上達到了這一點,藝術創作上才可能有所跟進。當今的藝術創作往往是觀念性,首先是獲得某種關于城市的理解,在這個觀念之下才創造出某種藝術形式。我們要找到一種新的范式,即新的人文研究的范式,突破以往對城市固化的表現和研究,使城市本身成為了一個現代的風物,這個城市才真正成為我們今天美感的對象。

在三位引言人的發言之后,與會專家學者也都積極參與討論,發表自己的觀點,比如如何把中國城市研究的獨特性揭示出來,如何在城市研究中更多地關心中國范式或社會主義經驗等等。

圓桌會議的下半場由揚州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秦宗財教授主持。他首先拋出話題:“后疫情時代”人文城市研究是否面臨著范式轉型、路徑更新?傳統的人文主義研究范式、科學主義研究范式如何適應后疫情時代下的新語境?國務院先后出臺《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2020年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明確提出“注重人文城市建設”,“堅持新發展理念,加快實施以促進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提高質量為導向的新型城鎮化戰略”。日益更新的城市建設,諸如新型城鎮化如何實現城市人文精神的傳承和重塑?智慧城市如何重塑新型人文城市?風物在城市轉型中的如何存續以及如何看待新風物?

引言人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項靜副教授提出,風物在文學作品中的體現和范圍是非常廣泛的,不僅包括物,還包括記憶等,投射在城市的空間或者城市中的一些物質或關系上,其修辭本身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比如說公園、咖啡館、臥室、餐廳等空間在當下的意義已經發生改變。同時,風物具有對人的心靈和感情的塑造功能,塑造新的感官、感受,也包括對未來、對超越地方性的集體心理的塑造。像扭蛋等新的消費行為在都市的出現,折射出的正是都市生活中人的心靈的現象。對于都市來說,內外視角的融合也是一個比較好的思路。

引言人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曾一果教授認為,在“后疫情時代”研究范式轉向過程中,數字化、媒介化對城市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去考察人如何通過行動、通過具身參與到實踐活動里,從而形成一種對城市的新的感知和認識,是值得關注的一個現象。同時,進入后物質主義時代,家庭觀念、消費觀念、社會聯系也都發生了巨大轉型,而在這種差異基礎上形成共同體是這個時代,也是我們今天會議的一個重要表征。

引言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馮慶老師指出,城市概念以及它在中國本土的語境下能否得到更新的理解,這是一個重要問題。我們目前使用的很多理論大多來自西方或者是發達國家的城市進化及其歷史。而中國自古以來的對于城市的話語資源可能還沒有得到很好的激活,城市在中國古典話語中相對而言是缺位的,因此當使用“風物”來討論城市的時候,很難接軌。風物可以說是景觀,但作為風物的景觀必須有一個傳統的觀看態度,而不是現代的觀看態度。當我們用“風物”這個詞的時候,我們看的視角應該有所切換,不僅僅是用一套理論來解釋它,而是要調整我們自己的觀看方式。

三位引言人發言后,與會嘉賓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不同學科的專家學者就“城市與風物”這一議題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展開了激烈的思想碰撞與學術交流。

論壇閉幕式由揚州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院長馮銳教授主持,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院長陳忠教授致閉幕詞。

    責任編輯:韓少華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和县| 麦盖提县| 盈江县| 嘉禾县| 尚志市| 巴林右旗| 泸水县| 同江市| 寻乌县| 仁化县| 安多县| 米林县| 阿拉尔市| 丹凤县| 拜城县| 长白| 台南县| 伊宁县| 绥德县| 玉溪市| 武隆县| 赤壁市| 桐城市| 绥滨县| 辛集市| 曲麻莱县| 米脂县| 莱芜市| 宁都县| 屯门区| 称多县| 禹城市| 景东| 汕尾市| 巢湖市| 永宁县| 莱西市| 满洲里市| 新津县| 大同市| 惠水县|